浙江公办中小学择校学生的所有录取信息将在网上公开 摇号择校遭遇隐私保护尴尬 浙江省教育厅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12年起浙江公办中小学的择校率将控制在5%以下,浙江要实现“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办”。这一被称为“阳光招生”的举措受到家长欢迎。但其中一条举措却令家长们忧心忡忡:为了让招生环节更加透明,今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在招生结束后,招生结果(包括学生姓名、出生年月、家长姓名、户籍关系、家庭地址等)在教育信息网上公布。“公布”如此详细,个人隐私如何保护?孩子安全如何保障?
多余学额一律公开摇号 近些年,浙江通过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等手段,让择校的问题有所缓解,但因区域、城乡、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受经济利益等驱动,一些地方和学校仍有择校乱收费现象。2011年,浙江省教育厅接到的教育收费投诉共102件,40%涉及择校乱收费。
浙江省教育厅负责人表示,“阳光招生”即公办学校在依法优先确保学区内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除对按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需照顾的烈军属等极少数人员子女经严格审核程序予以录取外,公办学校在省定的班额内,如有多余学额,一律通过公开摇号的办法确定招生名单。在招生结束后,招生结果包括学生姓名、出生年月、家长姓名、户籍关系、家庭住址等信息要在教育信息网上公布。
“教育部门确实是出重拳治理择校乱象了。”某公办学校校长称,每年招生的时候,他们都非常紧张,有时不得不关机。现在教育厅要求“多余名额摇号”和“网上公布详细的招生信息”,让整个招生过程和结果变得透明,这对于制止一些“关系户”择校有很大作用。
怎么保证透明的信息还“安全” 杭州某小学家长曹先生认为,教育厅规定对规范招生、提高招生透明度确实有用,有利于市民监督学校招生情况。但由此造成的个人隐私泄露带来的安全隐患却让人担心。
“年前我就差点上当。”曹先生说,他当时在上班接到电话,说是孩子在班里晕倒送到医院,需要大量治疗费,并报了一个银行账号让他汇款。“小孩姓名、出生日期、班主任名字都准确无误。”曹先生说,他虽然心里紧张,但还是赶紧联系班主任。还好老师及时联系上了,原来打电话的是骗子。“现在把小孩的大量信息都公布到网上,不法分子利用起来就更便当了。”他说,提高招生透明度是好事,但如何保证个人信息安全也是相关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
对此,浙江省教育厅有关人士表示,教育厅出台“阳光招生”政策是个大框架,下面的区县市如何界定,没有统一标准。各地教育部门会根据实际情况,可能将全部录取名单公示,也可能只公示择校摇号学生的相关信息。杭州市某公立小学负责人告诉记者,具体细则区教育局已在研究中,学校无权订任何政策,一切将遵从区教育局规定。
或只公示择校生家庭信息 浙江国圣律师事务所律师周彬认为,“阳光招生”从侧面反映出目前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和不均衡。很多家长为了所谓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挤破脑袋让孩子上个好学校。但实际上并非每名孩子都能进好学校,便催生出各种怪象。教育主管部门实行该举措动机是好的,让家长孩子们机会均等、公平竞争。但从法律角度来看,公布家长、学生信息是教育部门单方面的决定,并未征求对方意见,若因此造成什么不良后果却要家长自行承担,这仍有违公平原则。
京衡律师集团事务所律师任一民认为,学校在进行信息公示前应征求家长意见,因为学生家庭信息公布得太详细容易出问题。这涉及到到底是公共利益优先,还是隐私权优先。他建议,对那些本身就在学区的孩子,可以不进行公示,只公示参与择校的学生家庭信息;而对那些反对公示家庭信息的家长和孩子,则不建议去参加摇号择校。
也许,读者还有更好的既公开透明又保障择校生家庭隐私的好办法。 本报驻浙记者 蒋萍 本报通讯员 吴禄婵(本报杭州2月8日专电)
本期策划:王星
作者:蒋萍 吴禄婵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