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军事 - 体育 - NBA - 娱乐 - 视频 - 财经 - 股票 - IT - 汽车 - 房产 - 家居 - 女人 - 母婴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 文化 - BBS - 博客 - 微博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由“韩方之争”说开:我们需要怎样网络讨论?

2012年02月15日18:46
来源:新华网

  由“韩方之争”说开:我们需要怎样的网络讨论?

  随着互联网渐渐成为各式观点交锋的公共空间,“公共讨论”逐渐成为常态。问题在于,在网络空间,应当如何营造一个健康理性的讨论平台?

  时下很多网络口水战,并非理性的“公共讨论”,而是“用谩骂回应谩骂,用立场回应立场,用情绪对待情绪,用抱团对待抱团”

  春节期间,方舟子对于韩寒作品存在代笔情况进行的质疑,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网络争论。大量的“粉丝”用各种方式对各自的偶像表示拥护与支持,许多与此或无直接利益关系的社会名人也纷纷发表观点、参与讨论,一时间吸引了更多网友的围观和多方媒体的报道。

  事实上,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尤其是随着微博等应用得到广大网友的青睐,很多因事实判断有别、价值观有异、地域文化隔阂等原因造成的网络论争并不鲜见。

  有学者认为,随着互联网渐渐成为各式观点相互交锋的“公共空间”,类似的“公共讨论”也将逐渐成为常态。问题在于,网络空间里,如何营造一个健康理性的讨论平台?在公共讨论的过程中,社会名人或公众人物如何进行良性互动?普通网民又该如何做到理性参与?

  呼唤理性客观的讨论方式和宽容心态

  不做“愤青”和“口水党”

  希望更多网友能够通过争论学会理性表达

  以方舟子和韩寒之争为例,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系主任杜骏飞教授认为,事件本身并不复杂,“就是两个文人之间的笔墨官司”。他分析说,二人都拥有众多粉丝,“从争论的过程来看,‘粉丝’中很多人都是在维护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参与讨论的人往往会口不择言,甚至以极端的口吻出场参与这场口水仗”。

  当然,也有很多网友抱着理性客观、就事论事的态度参与其中。微博网友@秋叶语录是武汉某高校的老师,业余爱好制作教学课件PPT,他专门制作了长达44页的PPT《从方韩大战学批判性思维》,被转发1.5万余次,评论近4000条。

  “转发的朋友中有很多我原来不认识或者没有交往过的名人,比如@薛蛮子、@黄健翔、@姚晨等,远远超出我的预期。”@秋叶语录告诉记者:“最让我欣慰的是,大部分朋友在转发或评论时能理性客观看待我的内容,不管指出我在案例选择上是否有偏向,还是指出我的PPT中可能带入个人情感立场,都是就事论事,怀着求真求实的态度沟通,这是非常难得的。”

  @秋叶语录坦言:“自己30岁前也算是一个‘愤青’和‘口水党’,现在回头看当年很多思想和言论,也觉得有些荒唐,所以,我深知学会理性思维的重要性。”整个春节期间,@秋叶语录都在关注争论双方的质疑与回应,当发现其中的“很多质疑和回应,都是用谩骂回应谩骂,用立场回应立场,用情绪对待情绪,用抱团对待抱团”时,便想到了用他最擅长的PPT的形式,希望更多的网友能够通过这次争论学到一点理性辩论的基础知识,比如搞清楚观点和事实的差别,比如了解一些常见的逻辑错误。

  此外,@秋叶语录还希望大家学会宽容的心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不至于任何事情都上纲上线,站在各自立场互掐。“我个人很害怕这种不宽容的心态——坚决要把不同意见的人打到说服、不肯求同存异。”他说。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看来,不光是对持不同意见的人要宽容,对于“粉丝”的非理性现象也要保持一定的宽容和理解。他说:“‘粉丝’现象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特殊文化现象。特殊之处在于主体价值多元化,具有较强的情感导向,其功能包括娱乐、发泄、看热闹等。对此应该宽容,没有人在娱乐场中做学问,就像对于相声、开玩笑不能进行学术推敲一样,也没法要求粉丝一定要像学者一样严谨。”

  网络讨论应形成“正向文化遗产”

  暴力话语、打碎一切的语境在当下依然顽强地存在

  呼唤真正以良知为立场的批评者、讨论者

  德国传播学者诺依曼很早就研究发现,在人群聚集之处,民意会出现非理性的蔓延,在争吵中公众的观念很容易被极端言论所左右。

  因此,杜骏飞认为,参与公共论战的一些“意见领袖”,应当负起更大的责任,“卷入网络论战的不少所谓社会名人、知识分子,其中一些人的言论比较极端,存在口不择言、话语极端、舆论审判或者以偏概全等现象”。

  “但这些毛病不是一人、一事、一地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通病”,杜骏飞进一步分析说:“比如,人们在批评的时候并不总是在寻求真知,而往往试图用非理性、粗暴的方法,从超越法律的视角做无边界的判断,甚至恶意的、极端的话语呈现。这种打碎一切的语境,在当下依然顽强地存在,文化界、思想界、知识界的每次论战中,都隐约可见。”

  对于当下的“韩方之争”,杜骏飞认为,真正要关注的并不是谁最终获胜,而是这次网络讨论有没有可能形成一个“正向的文化遗产”。对此,他提出要注意三点:

  首先,人们在网络争论中,应该如在现实社会中一样,依法行事。在批评和被批评、指控和被指控之间要形成法律约定,不管是哪一方,都必须站在法律的边界内行事,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反过来,如果人人都可以随口指控,无拘无束,甚至无端辱骂,其结果是这个社会将更加不自由。

  其次,希望在网络讨论中可以出现一批理性参与的“意见领袖”,他们是真正以良知为立场的批评者、讨论者,在他们的影响下,公众会参与到理性的讨论中去,慢慢地澄清事实,寻求真知,这才是公众和“意见领袖”之间的良性互动。在讨论过程中,媒体和知识分子不能简单地把双方阵营算一下百分比,看谁的比例高谁就有道理。要尊崇良心,遵从常识,遵从规则,遵从法律,而这些方面,都需要知识分子的坚守。

  第三,要排除语言暴力,拒绝不良文化的裹挟。一些不良的语言习俗、语态以及文化立场,可能需要几代人才能消除。所以,希望我们在将来的讨论中,在话语方式上可以更加平和,更加尊崇人的价值、尊重人身权利。

  网络“公共讨论”需要合适载体

  微博在提供思想线索和事实线索上功能巨大,但是在140字的空间内,不可能充分表达论据、提供论证

  传统主流媒体应把“健康、成熟、理性”本身作为增值服务

  相较以往的论坛、博客等互联网形态,微博无疑成为了近期网络争论的主战场。“单向关注”的链接方式和“140字”的传播形式,无疑降低了网络讨论的参与门槛,使得广大网友不但可以“围观”,还可以直接参与讨论。

  然而,微博作为网络讨论的载体也存在先天不足。网络研究学者表示,微博在提供思想线索和事实线索上功能巨大,但是在140字的空间内,不可能充分表达论据、提供论证。微博式讨论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人人都不以理据为本,而以自己的观点为荣,这种讨论是比较倾向于非理性的,对于网民批判精神的培养不利。

  微博式讨论的另一不足在于其关注的中心是人,而非话题。在传统的网络论坛和博客上,网友可以通过提供长篇发言和图片证明等回复模式,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进行讨论。在微博上,即使网友利用“长微博”发言,但也是自说自话,难以在一个共同的话题下持续深入地讨论。所以,在类似的网络论战中,很多网友反而去看论坛上的汇总帖,以避免偏听偏信。

  “我现在还不清楚如何规避微博的弊端。自己采取的应对方法,是把微博仅作为一个传播渠道。对于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或思考,我仍然坚持写博客,哪怕我写错了,思考错了,也能比微博上深入。”@秋叶语录如是说。

  对此,姜奇平认为,“微博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化,用它来进行网络讨论,必然带来原生态讨论具有的特点。我们要了解这种‘嘴上没把门’的特性,用降低盲从度、提高辨别力来对待”。

  他指出,如果要进行健康的、成熟理性的网络公共讨论文化,最好要开辟合适的“场子”。传统主流媒体可以抓住这个市场空当,把“健康、成熟、理性”本身作为增值服务,提供给有文化需求的人。对待一些网络上的传言,主流媒体应当负起责任,提供引导、求证的服务。(记者 徐丹)

(责任编辑:UN988)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