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军事 - 体育 - NBA - 娱乐 - 视频 - 财经 - 股票 - IT - 汽车 - 房产 - 家居 - 女人 - 母婴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 文化 - BBS - 博客 - 微博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瞭望》杂志 > 《瞭望》精彩报道

滇桂黔石漠化区:石缝里升起绿色希望

2012年02月20日14:42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韩冰 张莺

  “我希望以后家乡的乡亲每人都有这样一棵核桃树,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保障,我死也有价值了”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韩冰 张莺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2011年12月28日下午,汽车驶下柏油公路,沿着一条弯曲的砂石土路,向大山深处蜿蜒而入。经过近一个小时的颠簸,《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傍晚来到了凤城镇弄者村厂上屯。

  这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也是凤山县水果生产管理局局长张武贵的家乡。整个村子被夹在两面大山之中,山谷狭窄,几无平地,裸露的岩石如同从地里面长出来一样,显得有些嶙峋怪异。

  张武贵说:“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了,我的家乡还是这么穷?”

  厂上屯位于广西典型的石漠化区。在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由于石灰岩的可溶性,形成众多的地下暗河,带走了地表水,土地的蓄水保墒能力很差,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在广西,这样的山区称为“大石山区”。云南、广西、贵州分布着大片石漠化区域,“滇桂黔石漠化区”作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的11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成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这里的生态欠账太多。”张武贵指着远处的山崖说,“原来把山上的树砍了,几十年才能恢复原貌。这里搞扶贫开发,一定要把生态治理和产业开发结合起来。”

  石头缝里种庄稼

  从广西南宁出发,一路向北,进入河池市境内,平缓的土山逐渐被陡峭的石山代替。天气有些阴冷,山中一片秋色,公路犹如一条黑色的飘带环绕在山腰当中,远处的山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在山谷中零散分布着村庄和耕地,因耕种作物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这样的景色在旅游者眼中好像桃花源,但在当地人看来只能摇头叹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匮乏的耕地资源是导致贫困的“元凶”。

  在河池市东兰县长乐镇更乐村,村党支部书记肖建生向本刊记者介绍,该村有27个自然屯,2700多人,一半在水库库区,一半在山区。山区几乎没有可以种水稻的水田,只有旱地。种上玉米,一年只熟一季,一亩地大概只能收110斤到150斤脱粒玉米,除去种地的成本,根本不挣钱。村民的口粮,只能靠到广东打工挣钱来买。

  更乐村的石漠化特征十分明显,在较平缓的山谷坡地上,裸露的岩石占据了地表大部分面积,宝贵的土壤存在于岩石之间的缝隙中,面积小的只有盘子大,一棵一棵的农作物就“见缝插针”地种在石头缝里。还有一些农民将地里的石头一点点清理出来,垒成石坝,运来泥土,填土造成梯田。

  在河池,属喀斯特地貌的大石山区面积占了全市总面积的66%,部分区域石山面积占国土面积90%以上,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7亩。生活在大石山区、人均耕地不足0.3亩,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需易地搬迁的农户有7.15万户,33.24万人。2010年全市农业种植业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653元,仅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599元的18.1%。

  张武贵说,因为大石山区耕地少,早年因为争抢耕地引发的村民矛盾很多,甚至为了种一棵玉米、巴掌大的一片土地大打出手。水土流失严重,“我记得小时候,我家有一块地,还有一间屋子那么大,慢慢地只剩一张桌子那么大了。”他说。

  在厂上屯,沿着石头垒成的台阶,本刊记者走进了村民张宁志的家。张宁志已经盖起了二层水泥房。新房十分宽敞,但屋内并未刷石灰,仍是裸露的砖墙。一楼有一张桌子、几把椅子,没有其他家具,二楼的一张桌子上摆着电视,另一间房间有冰箱,是家电下乡的时候添置的。新房旁边是老房留下来的厨房,可以看见木制的房顶,张宁志的母亲守在火盆前烤火。

  河池市扶贫办主任莫杰向本刊记者介绍,2010年,河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599元,比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少944元,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少2320元。全市年人均纯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有79.17万,全市缺粮户达8.7万户、33.48万人。

  凤山“核桃突围”

  1987年,张武贵到凤山县水果生产管理局参加工作,至今,他已经和石漠化“战斗”了25年。

  2000年,张武贵到凤山县中亭乡柏林村陇碰屯调研,意外发现石头缝里长着一棵盘根错节、果实累累的核桃树。这棵核桃树已经长了30多年,每年产果近50斤,可以获得400多元的收入。后来,张武贵了解到,金牙乡更沙村村民陈济尧家有四棵种在石窠里的核桃树,每年收入1000多元。

  张武贵开始研究核桃。他发现,核桃树有庞大的地下根系和地上树冠,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核桃进入结果期后,产量稳定,结果期可长达100年,可持续为农村增加收入。核桃树结果后易于管护,还能解放农村劳力外出务工。

  在张武贵的推动下,从2000年开始,凤山县利用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的机遇,确定了“山顶封育、山腰种核桃、山脚生产粮食”的石漠化治理方针,在全县大石山区发展核桃产业。2000年,凤城镇弄者村和乔音乡同乐村示范种植了1000亩核桃,后来增加到3000亩,成活率在95%以上,并提早结果。

  示范种植的成功推动了核桃种植的发展。截至2011年3月,凤山县核桃种植面积达9.6万亩,涉及全县92个村26000农户,其中扶贫整村推进村61个,涉及人口11万。全县18.3万农民中有13.26万人种植核桃。凤山县核桃种植面积占广西核桃种植面积63.25%,已成为广西最大的核桃生产基地县。

  大石山区的核桃种在石缝当中,缺土少水,生长缓慢。为了让核桃树旺盛生长,尽快结果,凤山县实行“砌墙补土护核桃”工程。在厂上屯,本刊记者看到,山坡上每株核桃树周围都用石头砌起来,形成直径2~3米的护土墙。村民从其他地方找来泥土填补在护土墙内,为核桃树提供了一个“人造水柜”,营造出适宜核桃生长的“温床”。在核桃树生长初期,村民通过在核桃树间套种玉米、桑树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方式获得种植收入。

  弄者村是最早开始种核桃的地方之一,有的核桃树已经开始结果。张武贵指着一棵核桃树说:“2011年,这样一棵树的收入有160元,如果一亩地能种30棵树,每亩能收入将近5000元。一个贫困户,如果有3亩核桃就够了。”

  一棵品种优良、管护得当的核桃树,进入丰产期后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同乐村村民陈祥团2002年试种了8棵核桃,2008年后陆续结果,2011年8棵核桃树全部结果,收入3600元,结果最多的一棵树产值达1300多元。

  “一株核桃一把伞,一片核桃一股泉。核桃的树冠很大,能够截留降水,保持水土。”张武贵说,“这里不缺降水,不缺阳光,就是缺土。以前,人们为了争一块巴掌大的土地闹矛盾,我建议他们,尽早种上核桃,以后,争的就不是脚下那一点点土地,而是核桃树冠占据的光、温、水、热资源和生存空间。”

  找到了核桃这棵“摇钱树”,和石漠化“战斗”了大半辈子的张武贵说:“我希望以后家乡的乡亲每人都有这样一棵核桃树,每年每棵树有2000元收益,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保障,我死也有价值了。”

  “千万不要小看农民”

  2003年至2005年,广西实施了东巴凤三县(东兰、巴马、凤山)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连接县域之间的水泥路更通畅了,砂石路通到了行政村,通往自然屯的“通屯路”也修成了。

  “但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标准仍然较低,投入分配到各地、各村,也不算多,路修好了,管护工作需要持续投入资金。”走在坑洼不平的通屯土路上,河池市扶贫办党组书记韦昌泽感慨。

  张武贵说,现在发展核桃产业最大的缺憾,是扶贫部门只有种苗钱,却没有管护钱。不重视管理和效益,只会越搞越贫。农民重种植轻管理,要把粮农转变成果农,需要培训、管理,政府需要在这方面加大投入。

  目前,凤山县财政每年提供10万元经费,招聘了一批技术人员,构建了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水果生产管理局与农民技术员签订村屯技术推广服务合同,有农民技术员向农民普及核桃种植实用技术。成立农民技术骨干修剪专业队,从2007年起连续四年按规定季节和标准树形对全县核桃树进行拉网式修剪,保证推广种植工作顺利进行。

  为了确保工作到位,张武贵给每位技术员配置数码相机,技术员要把进村指导工作实况拍下来拿给张武贵检查。

  在大石山区,一个行政村往往包含了几十个自然屯,种植核桃的村民分散在这些自然屯里,几十名技术员根本无法满足全县核桃种植日常管护、培训的需求。张武贵又在想办法筹集资金,争取在自然屯培训村民技术员。

  张宁志就是张武贵在厂上屯培训的一名技术员。如果每个自然屯都培训、聘任技术员,“钱”仍是面临的最大困难。

  “扶贫资金看上去很多,如果一下子投入到很大的‘面’上去,就好像撒胡椒面,实际产生的效益并不高。”张武贵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只有一棵树一棵树地搞、一个村寨一个村寨地搞,才能把扶贫开发搞起来。撒胡椒面的做法是不对的。”

  凤山县地处红水河流域,自然环境优美,工业污染少。张武贵拿出了2010年11月17日的一份《广西日报》,指着一篇《用“生态疗法”治理地质灾害》的文章说:“要完善生态系统补偿机制,实现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谁使用了资源,就要从所得到的利益中拿出一定份额作补偿,谁进行了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就要从生态环境的修复中受益。我历来提倡这个观点,这也是石漠化治理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在贫困地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石漠化、荒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并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力度。

  尽管通屯土路坑坑洼洼,客车难以通行,但外出打工的农民还是渐渐多了。没用几年,山里的泥瓦房纷纷换成了水泥房。“千万不要小看农民。”韦昌泽说。□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