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美国大使馆披露尼克松访华史料
尼克松在飞机上
反复练习握手
揭秘一
历史背景
自朝鲜战争之后,中美敌对20多年,用美国前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的话说:“美国人已经20年没跟中国人交谈了。”
因此,在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前,尽管双方提前做了多次秘密沟通,美方仍不确定访问的结果。从尼克松本人到随行的美国记者,无不表现出“如临战场”般紧张。
亲历回溯
不择手段的媒体争夺战
在前CNN记者齐迈可制作的纪录片《改变世界的一星期》中,当年随尼克松访华采访的美国记者称这次访问如同一场“到月球的访问”。当时,中国首度向世界打开大门,没有一位记者对中国有具体的认识。
当时,美国许多媒体抢着报名参加尼克松访华的随行记者团,据说白宫新闻办公室两三个月内收到了无穷无尽的报名申请,各路记者都在不惜排挤别人地争取机会。
美国广播公司记者汤姆贾里尔回忆说:“他们限制了新闻媒体的人数,其中包括与白宫新闻组一起前往的技术人员。当这次旅程越来越近的时候,纽约新闻界对这次访问的兴趣也不断增强。突然之间,一些非技术人员、副总裁、总裁、执行制作人等,全都挤进来,以音效师和电工的身份报名。”
随团记者抢乘空军一号
当尼克松最终启程时,空军一号上有6名记者组成的采访团随行。同时,还有两架包机搭载随访团其他记者,浩浩荡荡一同前往,而这两架飞机还特地以中文问候的方式命名。
合众国际社记者德克霍尔斯泰德回忆说:“他们拥有两架白宫包租的707客机,一架命名为‘你好一号’;第二架命名为‘你好二号’。”
为了占到与总统一同抵达中国的先机,记者们都抢着搭载空军一号。美国广播公司记者汤姆贾里尔则说:“当它抵达北京的时候,我们想,哎呀,我们是最早到达那里的人啊!”
在飞机上反复练握手
对于这次历史性的访华,尼克松心里也没多少谱。前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伯纳德卡尔布说:“尼克松在飞机上就开始反复练习握手。”
另一名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丹拉瑟也注意到了尼克松在飞机落地之前,小心翼翼地做准备的细节:“他肯定考虑过当舱门打开时他确切地应该怎么做,从飞机上走到扶梯底端确切地有多少步,在扶梯底端握手的程序应该怎样等等问题。”
在舱门打开的那一刻,尼克松夫人与总统并排手挽手踏上专机舷梯,然后尼克松抢先一步走下舷梯,主动向周恩来总理伸出右手,两只手有力地紧握在了一起。
在完成了这一世界瞩目的“越洋握手”之后,在场的许多摄影记者注意到了尼克松夫人身上那件艳红色的大衣。
40年前的今天,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抵达北京,展开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1972年2月21日到28日,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签署《上海公报》,结束长期的隔绝状态。这次访问被称为“改变世界历史的一周”。
日前,美国驻华大使馆首次披露一批尼克松访华的珍贵史料,揭开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
记者对这批珍贵史料和亲历者的口述实录进行梳理,为读者揭开尼克松访华背后的诸多“秘闻”。
“已经没有人再这样做外交了”
纪录片《改变世界的一星期》的制片人齐迈可说,他制作该片历时两年,采访了数十位这一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齐迈可说,制作该片最大的收获,是发掘到许多珍贵的史料和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并发现这一历史事件背后一些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点。
“其一是尼克松政府与基辛格的保密功夫,人们直到尼克松公开宣布将访华时才知道,基辛格已先行秘密访华;其二是独特的外交方式。尼克松访华期间,与周恩来整整相处了一个星期,他们每天都在一起,一起吃饭、一起参加社交活动、一起谈判,现在已经没有人再这样做外交了。”
驻华公使
40年来中美关系不断深化
美国驻华使馆公使王晓岷在接受采访时说:“回顾中美关系过去的40年,可以说是不断深化,双方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
然而,由于中美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两国之间仍存在一些分歧和摩擦。
不过,王晓岷表示,对这些分歧和摩擦会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而逐步减少持积极的态度。
揭秘二
历史背景
尼克松访华的一场重头戏就是与毛泽东主席的会面,但是当时对于见不见面、什么时候见,中方一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
尼克松万万没想到,在21日刚踏上中国大陆当天,就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亲历回溯
随行人员把总统“丢了”
温斯顿·洛德回忆说,尼克松和随行人员抵达北京后,从中方拿到的正式时间表上并没有提及毛主席会见,只安排了与周恩来的正式会见,及参加他的宴会。洛德说:“出乎我们所料的是,周恩来又回来了,当时我在那里。他告诉基辛格说,主席想马上会见总统。这让我们猝不及防。”
当时的随行人员罗恩·沃尔克回忆说:“弗农科菲(尼克松的军事助理)走进来说,先生们,周恩来刚才来了,把总统和亨利(基辛格)带走了。我们只有一名保安人员跟随,现在我们对于他去了哪里一无所知。”
罗恩介绍,当时受到邀请的只有尼克松、基辛格和一名记录员。基辛格带了助理洛德,国务卿罗杰斯则被排除在外。
被提醒别喝“白色闪电”
当天晚上,中方为尼克松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欢迎晚宴。美国人知道中国人有祝酒和碰杯的习惯,早已做好了准备。
当时负责为尼克松安排日程的秘书揭秘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在尼克松与周恩来碰杯祝酒之前,尼克松的先行人员由于担心他“不胜酒力”,曾特意提醒他不要真正喝中国的烈性酒茅台,只要举起杯来碰一下嘴唇即可。据说,茅台曾被一些当时的随团记者称为“白色闪电”,意指其酒劲之烈。
公报照片被裁掉一个人
第一天顺利会面之后,尼克松、基辛格和周恩来第二天开始就公报的签署展开谈判。
温斯顿·洛德回忆说:“会见结束后,中方人员拿来一个公报,里面有参加会见人员的名单,包括我在内,还有我们所有人的照片。尼克松和基辛格对周恩来和毛泽东说,就当洛德先生没有参加这次会见,要把他从公报中去掉,从所有的新闻公报和所有照片中去掉。”
作为基辛格助理的洛德参加了会见,而作为国务卿的罗杰斯却被排除在外,在尼克松、基辛格和罗杰斯之间造成了一个尴尬的问题。
“他们掂量着如果只有基辛格和尼克松而没有罗杰斯,已经让罗杰斯很屈辱,如果第三人是基辛格助理,而不是罗杰斯,那就太过分了。”洛德说。
可怜的洛德就这样被从所有照片中剪裁掉了。直到多年后,中方把原始照片交给了他,他才得以“昭雪”。这段小插曲反映了美方内部的紧张关系,而在访华期间尼克松的随行人员则竭力向媒体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