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该寻找第三条路——让孩子们适应学习也得到真正的快乐。
——远东二中刘老师
只有通过学校、家长、社会和学生自己的合力,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人,而不是产品。
——网友
教育大环境就是这样,孩子就需要适应这个环境。
——家长阴先生
有个性的老师,才有个性的学生,才会有个性化的人才。
——作家叶开
希望教育能让我们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杨林柯的学生
真正搞教育的人关注的是人性,是孩子未来的发展。
——中学聂老师
一封中学语文老师写给学生和家长的“万言信”,掀起了讨论和反思的热潮。昨日上午,两部热线一开通,读者的电话就接连不断地打了进来。在打进热线的读者中除了学生家长之外,很多老师也就这封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众多的热线中,大部分读者被这封信深深感动,表示支持杨林柯的教育观点,也有部分读者持反对的意见。
编者按不可否认,杨林柯老师“万言信”中所表现的教育理念,也仅是“一家之言”。但当“一家之言”得到热烈回应之后,我们也不难看出,他道出了众多学生家长及教师的心声。语文教学是一门需要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艺术,教育纲要及课程标准中也一再如是强调。但遗憾的是,在现实中,我们却常常只顾“工具”,不顾“人文”,甚至,“工具”还常常扭曲为“功利”。因此,苦于“功利化”教育的家长们,遇到杨林柯,自然是眼前一亮。
在昨日反响热烈的电话中,以及雪片般飞来的信函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当多的家长赞成杨老师的教育理念,不过在高考成绩成为最重要评价杠杆的背景下,诸多家长更愿意向现实妥协,并对杨老师的教育理念心存疑虑。我们理解一位老师的苦心孤诣,也理解家长们的焦灼与担心。
回到我们刊发这封信的初衷,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包括家长、学生、老师、教育行政主管者,一起参与到讨论中来,共同讨论,究竟什么才是好的教育?中国孩子需要什么教育?
是的,批判是可以轻松的。然而,只批判不建设,却是没有意义的。杨林柯老师是一个思考者,也是一个行动者。如今,我们希望借“万言信”这个“引子”,搭建一个理性讨论问题的平台。让我们一起理性思考,为中国教育的未来寻找真实可行的道路。为呼吁多年的教育理念改革探寻出路。念念系之,因为这是无数青年人的未来,是这个国家的未来。
我向往的语文教育是改变人心的教育
——一位学生对杨老师信中提问的回答
问:你觉得语文成绩反映了语文的真实水平吗?
答:不可以。语文成绩好就要记忆力好、理解力强、课外知识积累丰富等。我认为考场作文有太多限制,使我们考生不能反映自己的真实水平。阅读题的答法也是固定的模板,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这样的题目做起来有太多规矩,答案中很少看到自我发挥的成分,所以不能反映自己语文的真实水平。
问:你是否喜欢教材上的文章?
答:喜欢的很少。语文书上的文章总让我觉得单向化,什么忧国忧民、美好精神、细腻说明……一些文章十分老土,我们学生不爱看。不过喜欢的文章也是有的,比如反映历史的文章《包身工》,我希望看到更多能打动我们内心或让我们感到创新的文章。
问:你觉得语文学习要紧扣教材还是走出教材?
答:教材是一定要学好的,这是硬性的。平时应主动地、积极地走出教材。留意生活,学习语文,发现语文脱离教材后本质的美。
问:你觉得不关注现实的语文学习对你的思想有帮助吗?
答:在思想中帮助很少,在考试中帮助很大。原因大家懂的,不解释。
问:你的作文在多大程度上表达了真情实感?
答:写事的文章,情感大多是编出来的;写景的文章,我才多表现出真情实感。
问:你在作文中敢说真话吗?为什么要撒谎?
答:在平时的考场作文中,我说的不少话都是假的。我撒谎的原因很简单,我是为了紧扣题目,赢分数。
问:你觉得什么样的语文学习让你的生命受益增多,而什么样的语文只是叫你学会考试技巧?
答:让我生命受益增多的语文就是杨老师的课堂。讲出课本上没有的东西,让我们睁眼看世界,认清世界。然而像答题套路这样的语文学习只是叫我学会考试技巧。
问:你觉得你接受的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答:我们学习一些套路去答阅读题,这样很死板。学习考场作文结构时很痛苦,因为被限制,背诵一些陈辞滥调时,很傻气。
问:你向往什么样的语文教育?
答:我向往的语文教育是改变人心的教育,我希望语文教育可以让我们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这组问答,是杨林柯老师班上的一个学生,在读完“万言信”之后,根据杨老师所提的一些问题,给出的答案,中间反映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编者)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