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少女周岩拒绝初中同学陶汝坤求爱,被纵火毁容。对于陶实施暴力的动机,陶父解释是两人早恋,而周岩另结新欢,陶不能正确对待。对此周母矢口否认,指早恋之说是为陶汝坤开脱罪责。但周岩又承认,自己曾被迫与陶汝坤交往。
自然,要厘清整个事件,就得先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的确是早恋引发惨剧,我们也没法回避。但这里所谓“早恋”之说,其实是在暗示陶汝坤纵火毁容的某种合理性。从现有公开信息来看,所谓早恋可能更多的是陶汝坤的单恋,周岩转学加休学,他却穷追不舍。陶父硬指“早恋”,应是想为儿子施暴找“理据”,这正是周母所忧。一种早恋导致暴力的逻辑,已隐然与跃然其中。
我们有充分理由为这种隐性的逻辑担忧,这种逻辑,实际上是一种企图将暴力合理化的逻辑。按照类似的逻辑,如果周岩和陶汝坤早恋了,甚至“另结新欢”,则陶汝坤就有了报复周岩的“合理解释”。
换句话说,“早恋”标签并不能使暴力获得一丝一毫的合理性,相反,“早恋”标签下的暴力使我们看到未成年人身上的戾气,看到了家长、学校的失职与失败。摘自《羊城晚报》杨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