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斥巨资重建6处标志性历史建筑——
新建“伪文物”重寻古城韵?
岳瑞芳 孙伟丽
北京市文物局近日宣布将投入巨资重建6处北京城标志性历史建筑,且每年要增加10亿元用于文物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消息一出,各界议论纷纷为何不该拆的“真文物”被不明不白地拆掉了,而又要花巨资在故地新建“伪文物”?“亡羊补牢”重建新城楼能否再找回原来的韵味?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重建6处标志性建筑
北京市文物局近日宣布,将投入巨资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拟按照原来的建筑形制在北京外城西南角楼、永定门箭楼及瓮城等6个地点新建标志性建筑,恢复北京原有的“凸”字形城郭。
“内九外七皇城四”,城门和城墙曾是老北京城最显著的标志,更勾勒出了北京城典型的“凸”字形城郭。新中国成立后,因交通等方面的需求,明清北京城墙被拆除。为弥补这一历史缺憾,2002年出台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划要求,必须从整体上考虑北京旧城的保护,具体体现在旧城“凸”字形城郭、历史河湖水系、传统中轴线、皇城等10个层面的内容。基于规划的要求,相关部门决定实施此次历史文化名城标志性景观的恢复。
针对文物部门的“大手笔”,社会关注点集中在质疑上。不少评论认为,命运多舛的北京古城楼真是拆也折腾,建也折腾:拆一处,修一处,重建的还有历史意义吗?一年10亿元的大手笔确实让人“肝疼”,值么?有点银子把仅剩下的老房子都看护好了,别再“维修性拆除”比啥都强。
但也有声音肯定了北京市主动恢复古城的态度,认为“想修比想都不想进步了”。人们更多的是怀疑新建筑能否找回历史的感觉。有学者公开表示:500年后,后人也会把现在的北京城当作文物,并会加以说明重建标志性建筑为“仿明建造”。这如同史上很多仿前朝瓷器一样,工艺再好,也只是个“仿”。
同时启动两项工程
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实际上,北京市此次同时启动的两项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名城保护工程,分别是“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和“百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一个旨在重建古城地标,恢复“凸”字形骨架,另一个重在保护和修缮现有文物遗产。
这位负责人介绍,为了恢复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郭,亮出古都整体形象和传统城市结构,北京市政府及东城区、西城区政府今年将力争启动明北京城城墙遗迹、永定门瓮城及箭楼、北京内城西南角楼、左安门角楼、右安门角楼等重要节点景观修复工程,形成内、外城的整体景观。在经费方面,从数额上看,每年10亿元在全国首当其冲,足见北京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心和力度;从分配上看,这10亿元并非全部用于复建,还将投入到“百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现有六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等。
保护永远是第一位
针对舆论质疑,北京市文物局目前已在官方网站设立了“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复建工程民意调查”,广泛征求网友意见。
记者登录网站后发现,调查问卷只有两条内容,其中一条是“您如何看待以上介绍的工程”,另一条是请网友对复建工程提出“具体的意见或建议。”记者在投票后发现,与不少网络调查不同的是,投票人无法查看结果。
记者在问询北京市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后得知,此次调查是北京市文物局委托一家网站发起的。据这位工作人员透露,截至2月28日中午的投票结果是:有47.1%的人支持复建或修缮,认为将“有助于恢复老北京风貌”;27.9%的人认为复建意义不大,“即便复建,也只是徒有其形”;另有25%的人认为无所谓。
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认为,北京市文物局此次的重建本身不属于文物保护和恢复工程。“文物拆掉了就是拆掉了,是永远恢复不了的。”
谢辰生说,如果为了恢复北京城原有的“凸”字形轮廓,依据旧有的形制选择性地复建一些地标是可以的,但必须明确其不是文物。谢辰生告诉记者,与现有文物保护相比,文物重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低一些。“我不反对做一些标志性建筑的重建,但就文物工作而言,保护永远处于第一位。”
新华社(岳瑞芳 孙伟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