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一个区域乃至国家是否体面,在于它如何对待最弱势、最无助的普通人群。只有让公平、普惠的阳光洒照大地,发展才具有真正的包容性。没有民生幸福,没有百姓认可,“两个率先”就无从谈起。于是,作为“八项工程”之一的民生幸福工程,被摆到了江苏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
2011年6月,江苏在全国率先以省委省政府文件的形式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意见》,将“民生幸福”具体化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和“六大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药卫生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解决普通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今年2月8日,省委书记罗志军在省两会上说,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大力实施民生幸福工程,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上,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幸福同步提升、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同步提高、富民与强省有机统一。
【典型直击】
太仓:95%的农民进入城镇养老保障网
2月17日中午,太仓市沙溪镇松南村4组的吕阿妹在敞亮的厨房里忙碌着,虽然中午只有自己一个人吃饭,吕阿妹还是准备了青椒牛肉丝、清蒸鳊鱼和两个蔬菜。
57岁的吕阿妹两年前退休,月退休金770元。和他同龄的老伴现在镇上一家纺织厂当司机,月工资2500元,厂里给缴了企业养老保险。按照我国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农民的月退休金一般在几十元到100多元。吕阿妹每月770元的退休金从何而来?这得益于太仓创新制度,在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企业养老保险之间建立衔接转换机制,让有条件的劳动年龄段农民有机会选择更高水平的养老保障。
以吕阿妹为例,退休前她参加了13年的农村养老保险,按照当地政策,她可以将13年的农保按两年折算一年的缴费年限转换为城保,并按城镇自由职业者的身份,花3.1万元补缴满15年的城镇养老保险规定缴费年限,按城保待遇退休。
此外,该市1000多位低保、重残等贫困人员通过政府帮扶直接转入了城镇养老保障。对于那些因病致贫等低保边缘人员,政府也给予50%的参保补助,帮助他们不因家庭困难而断保。太仓还通过“土地换保障”方式,让7万失地农民直接进入了企业养老保障,从根本上解决其后顾之忧。
太仓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孙建国表示,在多项助推农民参加更高水平养老保障的政策推动下,如今太仓95%的农民已进入城镇企业养老保障网。
和城里人同享养老保险解决了太仓农民的后顾之忧,而让有就业意愿的农民充分就业,则成为城乡居民不断增收的强有力保证。太仓市沙溪镇劳动保障所的纪文红告诉记者,“我们这里很多村办厂需要人,现在新农村建设也提供了很多岗位”。松南村32组的龚学敏长期患有支气管炎,儿子上大学,以前主要靠妻子在镇并线厂上班养家。前两年村里安排龚学敏负责村里的绿化管养,每月1100元,另缴保险。一家两个人拿工资,日子好过多了。
镇江:社区门诊量已占全市55.2%
2月17日上午10点,镇江市润州区宝塔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输液室,70岁的尹仁英老人坐在舒服的椅子上边挂水边看电视,值班护士不时地走过来问她有没有不舒服,滴药的速度要不要放慢。尹仁英说:“每天吃完早饭从红星桃花源小区走过来,也就十几分钟,挂一瓶四五十块的头孢,自己只掏四五块钱。”
“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在镇江已不是老百姓心中的愿景,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镇江在全省率先组建了以两家三甲综合医院为核心的江苏康复、江苏江滨医疗集团,将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纳入集团,实行资源共享,畅通管理转诊通道,提供连续医疗服务。去年实现上转病人9685人次,上级医院下转病人1842人次。宝塔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朱新星说:“我们去年的门诊量近17万人次,平均一天400多人次。”
对于普通百姓,到哪里看病,在看得好的基础上首先算的是“经济账”。家住镇江市润州区溪园新村的张辉身患糖尿病、高血压,一个月吃药最少花300多元钱,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天要吃的‘拜糖平’,社区医院65块一盒,自付10%;而在大医院,不仅要72元,还要自付40%,在社区医院看病,一个月光药钱就省好几百。”
记者了解到,镇江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价格平均降低40.76%,用经济杠杆,引导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向基层转移。在政策引导的同时,基层社区卫生机构的软硬件也在提档升级。记者注意到,以宝塔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B超、数字X光机等先进医疗设备都已配备到位,镇江第一、第四人民医院派来的外科、消化内科专家定期坐诊。
据镇江市卫生局局长林枫介绍,目前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已占全市的55.2%,居全省第一。
徐州:“棚改”让百姓睡着要笑醒
2月18日下午,记者随物业人员随机敲开了徐州市徐矿城金桂园3单元102室的大门,74岁的邵泽堂老人简单询问来意后,即热情邀请记者进屋。
室内窗明几净,冬日阳光肆意泼洒进阳台。邵老告诉记者,他1960年就来到徐矿工作,在搬到徐矿城之前,一直住在矿上的两间小平房里,儿女们成家时,一家五口都挤在里面。房子阴暗窄小,没有卫生间,几百户合用一个公共厕所……而提起如今的新房,邵老的满意劲溢于言表:“你看,这个环境多好,房屋质量也好,墙是空心砖,窗户玻璃都是双层的,以前外面多少度家里就是多少度,现在家里比外面高4、5摄氏度呢。”
邵老的生活改观,得益于徐州市2009年开始实施的“棚改”。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和全省唯一的资源性城市,徐州在历史上形成了大批简易职工住房和矿工住宅衍生出的棚户区。这些房屋不仅破损严重,而且基础设施条件极差,更棘手的是,这些棚户大多位于城市边缘地带,商业化运作难度较大。面对此情此景,徐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解决民生困难放在“重中之重”,想方设法推进“棚改”。
徐矿集团领到的“棚改”任务最重,全集团拆迁面积达58.31万平方米,涉及29个棚户区、13248户、人口近4万人。徐矿集团棚改办主任范者道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拆迁选房已全面完成,其中5180户领到了新房,今年底所有新房就能全部竣工。令范者道特别自豪的是,“拆迁至今,没有出现一封人民来信或上访”。
“棚改”何以能顺利推进?范者道认为,“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完善的制度设计”是其中的关键。棚户区职工支付能力较弱,为让职工买得起新房,徐州采取了“政府出一点、职工出一点、企业出一点”的方式,帮助矿工圆梦。据统计,“棚改”中,中央财政专项拨款徐矿集团1.19亿元,省财政补贴1.5亿元,集团兜底10亿元。
与此同时,制度设计以公平为先,拆迁安置的每一步都采取阳光操作,邀请拆迁户、纪委全程参与。比如选房,采用电脑摇号,60岁以上老人优先。邵老告诉记者,他通过摇号,选到了这套102平方米的新房,自己只花了17.3万元,“真是睡着了也要笑醒”!
【全省态势】
2011年,我省突出抓好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5万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134.6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高校毕业生年末总体就业率超过90%。实现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五个“全覆盖”。新建4773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完成保障房建设超过45万套(户),超额完成国家和省定的年度目标任务。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8%。
本报记者 黄红芳 吕 妍 杭春燕
【本报短评】
改善民生永无止境
增进民生幸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检验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准。从政策着力点,从百姓日常处,我们体认到,在物质财富逐渐丰盈的时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期待下,我们须更大力度、更加自觉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善民生永远都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全力实施“民生幸福工程”,我们正在路上……
李 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