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游客涌进古城扬州。 建平 董学国 摄
编者按
导游是一个团队的灵魂,在带领游客游览景点时,该如何讲解?今天,本版关于导游词的两篇稿件,看似有些“矛盾”:一个呼唤规范化,一个“试水”个性化,但实则一“脉”相承,即在遵循基本事实、史实的前提下,力求更详细生动地自由表达。
【这边试水个性化】
遵循事实前提下,鼓励自由表达
瘦西湖试推“个性导游词”
记者昨从瘦西湖导游服务中心了解到,针对普遍存在的旅游景点讲解词千篇一律的现状,瘦西湖今年起试水个性化讲解词,在划定景区主要历史事实的前提下,鼓励导游自由发挥。
新举
个性解说词讲给游客听
“来到瘦西湖不看五亭桥,就像到北京不游长城。五亭桥是瘦西湖的标志,扬州的象征。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评价五亭桥: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卢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
《扬州画舫录》中说道“每当清风月满之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莫可名状。”说是每到满月之夜,五亭桥下十五个桥洞中每个洞都含着一个月亮。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您看这周围灯光勾勒出如此美的轮廓,中秋的时候您是不是应该再次过来瘦西湖赏这天下二分的明月呢?”
同样是解说五亭桥,瘦西湖讲解员白天及夜游中的解说词,完全不一样。“夜间会更侧重对于灯光元素、月色文化、造园艺术等的讲解。”瘦西湖导游服务中心负责人陈丽告诉记者。此外,在讲解中,对于年纪较小的游客,讲解员应用更轻松活泼的语言;对于一些比较细心与挑剔的老年人,讲解员应更加耐心,在涉及典故等问题时可多虚心请教。
幕后
讲解员“创作”讲解词
翻开讲解员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跟景点相关的诗词、典故等美文。
“瘦西湖各景点风格、名人典故等,我已了然于胸。”讲解员小夏告诉记者,她一直在思考,怎样做足功课,将这些优美隽永的诗词,用通俗又不失美感的句子“翻译”给游客,而不显得那么“文”。每晚,她都像老师备课一般,反复地查诗词典故资料,首先吃透,再对着镜子练习,面带微笑用流畅的生活口语娓娓道来。
由于讲解词加入大量自己的思考创作元素,小夏坦言,对于每一批游客,她都讲得不一样。“上次有个来自上海的先生说,去年跟今年来玩瘦西湖,听我们导游讲得每一年都是新气象新感受。”
陈丽告诉记者,为使讲解员们的语言更富美感,他们除进行普通话培训,纠正前鼻音后鼻音等外,甚至还训练绕口令,为的就是锻炼嘴皮子,“不是背得溜,而是说得溜。”
记者 李晓明 见习记者 王张庆
【那边呼唤 规范化】
“戏说或调侃”不利推广
琼花解说词能否规范化?
琼花作为扬州市花,备受游客青睐。不过,上周末,前来游玩的青岛游客卜先生认为扬州导游对琼花的解说词比较混乱,应加以规范。
反映
琼花解说词有些乱
青岛游客卜先生抱怨说,他两天在扬州游玩时,很多导游和市民对琼花的解说,令他一头雾水。
“景区内,不少游客咨询琼花什么时候开,不过导游的解说令人费解。”卜先生说,有导游说,叫琼花,是因在古代谁家有这花谁家就穷,因此叫“穷花”,因穷不好听,就演变成了“琼花”。“我们又问了本地人和其他人,都对琼花的解说词说法不一。”卜先生说,前后听下来,光对琼花的花型描述,就有七八个说法。
“将琼花解说成这样,那扬州的琼花对游客还有多大吸引力?”在景区附近采访中,部分游客对于部分导游对琼花的解说,确实觉得有些乱,甚至有调侃的味道在内。
争议
去年就呼吁规范化
昨日,记者通过查询发现,其实早在去年4月,就有网名“苍茫原野”的游客,通过“市长热线”提出了关于琼花解说的乱象。
该游客称,部分导游对花的解说确实不够严谨,有的说里面有108朵小花,有的说里面的小花是金色……他建议,对琼花的解说和介绍应规范,以表达其与扬州间的专有性、唯一性,弘扬扬州的名花。
当时,旅游部门的回复是,他们对导游每年都开展专业培训,但并非所有导游员都在正规场所培训,比如自学。同时,旅游部门也表示,会考虑该游客的建议。
说法
扬州琼花确有渊源
“确实不止扬州有琼花,很多地方都有。”昨日,市植物专家孙如竹表示,外地琼花一直没扬州琼花知名,这在于历史上,琼花与扬州紧紧联系在一起,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为其写下了动人诗篇,“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的故事更使此花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孙如竹说,下月中旬,琼花就要开了,很多游客对扬州琼花很向往。因此,对琼花的解说,不能随意去调侃,如“琼花”名的由来,它又名“聚八仙”,是从花的色彩上命名的,寓意冰清玉洁、艳姿天成。
对此,扬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吴林斌副教授认为,扬州琼花魂在渊源典故,完全可将历史典故等穿插在解说中。对地方名花的解说,除了知识严谨外,立意内涵也应向上和积极。对于琼花的解说,不应“戏说或调侃”,这不利推广和提升扬州形象。
记者 孟俭
作者:孟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