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宗立成建议发行500元或1000元大面额人民币的提案,将一个争议多年的老问题再次推到公众面前:中国是否应当发行大额现钞?
近年来,每当人们感受到通胀压力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会被提出;也基于同样的原因,人们担心,沿用了二十多年的百元面值“上限”一旦被冲破,大额现钞对经济生活产生的影响会远超过一张纸币本身所承载的功能。
学者观点
支持
“缺乏大钞每年或带来10亿到20亿元损失”
全国政协委员宗立成建议发行500元或1000元人民币的主要理由有三个:第一便于携带;第二减少流通环节的时间,提高效率;第三节约纸张。这一建议在2004年的“两会”上他就曾提出,当时央行官员给予的答复是时机尚不成熟。而现在,宗立成认为发行大钞的时机已到,因为目前的人民币最大面额偏小,已不能满足经济总量的急剧增长。
和宗立成持相同看法的还有经济学家茅于轼。早在1997年,茅于轼就建议发行大额现钞。去年6月,他又连发三条微博建言发行大额现钞,并给出了自己的测算数据来说明缺乏更大面额钞票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使用500元大钞相比,每年造成的损失可以用下述方法来估计。首先按现在流通中的现金总数得出100元钞票的张数,然后按每年现金的周转次数估计出点钞票消耗的人力和钞票的使用寿命。粗算下来每年直接间接损失之和约为10亿到20亿元之间。”比如“查点钞票张数的劳动量比之面额500元的劳动量增加4倍,这尤其表现在银行系统的现钞管理中”。
除此之外,二十多年来货币发行量的剧增和电子支付普及程度不高的现状,也让大额现钞的发行更具说服力。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关于大额现钞的传闻,2005年网络上甚至出现了所谓的“票样”,央行不得不屡次辟谣。
反对
“发大钞可能助长通胀预期对人们的心理冲击非常大”
反对者的态度也十分坚决。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就一直反对发行更大面值的现钞。
他认为,首先,发行大额纸币会加剧人们对通胀的心理预期。虽然发行大额纸币不会对通胀产生直接的实际影响,但是在目前通胀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对人们的心理冲击是非常大的,会加剧人们的担心。在1987年到1988年,我们国内通胀很严重的时候,就有人提出发行大额纸币,其中也有著名的经济学家,但是陈云同志坚决反对,就是这个原因。我认为这个决定是很正确的。
从世界范围来讲,各国都不会贸然发行大额货币,比如美国,美国的经济总量这么大,但是多年来都是100美元封顶。相反,一些通胀非常严重的国家,比如津巴布韦,最高币值达到10亿。
第二,我们现在也没有必要发行大额纸币。近年来,银行卡和电子支付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普及,大额纸币本身的重要性就在降低。用现金的时候更多是一些小面值的零钱,所谓发行大额纸币可以节约流通成本,实际上用不了多少钱,这点好处和前面所说的对人们的心理冲击相比,作用太小了。
货币的发行需要前瞻性,不仅要看当下,更重要的是看趋势。喜欢用现金的大多是老年人,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电子支付、银行卡交易,未来的趋势必然是现金的使用越来越少。
另外还有一点,发行大额纸币之后,政府发行货币就更容易了,因为现在的印刷能力就这么多,多印钞不容易,但是加上几个“零”是很简单的事情。这一点会对货币的发行量产生影响。
批注
2004年,央行官员回应发行大额纸币条件尚不成熟时称,根据国际通行的货币发行的公式:当前在市场上流通的纸币总量中,最大币值的纸币交易量超过70%的时候,才表示目前发行的纸币币值太小,应该发行更大币值的纸币。但是中国最大币值的钞票即100元,在市场流通的纸币总量中,仅仅是在20%至30%之间,还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教授郭田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千元面值港币等大额现钞,是在电子支付不发达情况下的历史性产物,现在来看,发行大额人民币现钞并无必要;在通胀水平降低的情况下,或可进行尝试,但考虑到大钞发行会助长通胀预期,需要慎重考虑。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