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12年全国两会 > 2012两会语录

香港政协委员:重塑中国社会慈善事业公信力

2012年03月11日10:44
来源:人民网
  中新社北京3月11日电(记者 邢利宇)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区政府原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11日在北京表示,重塑中国慈善事业公信力是当务之急。

  他说,近30年来,中国民间社会团体增长快速,国人的慈善意识相应提升。然而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彻底暴露出中国慈善事业的不足与误区。

  当天上午,何志平在政协大会上发言时说,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应遵循“五是”与“五不是”原则:

  一、社会慈善事业是“救济式福利”,不是“权利式保障”。

  “权利式保障”是一种基本人权,属于每一个国家公民都有权利享受的社会福利保障,必须要由政府负责。“救济式福利”是出于人的同情心与同理心,向政府未能够照顾、而又迫切需要被施以援手的弱势社群进行拯救,需要民间团体协助处理,是社会民间行为。

  二、社会慈善事业是“社会投资”,不是“赚钱生意”。

  很多慈善团体打着“慈善”旗号,将募集资金放入自己口袋,或扣除大量行政费用,变成“管钱的大吃大喝,没钱的没吃没喝”。违背辱没了捐赠者的良好愿望和仁爱之心,属不仁;侵吞扑灭了弱者的救济与残存的希望,属大不义。

  三、社会慈善事业是“配合”政府,不是“对立”政府。

  民间社会慈善事业与政府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之间的关系,应是互补而非互斥。在中国实行的“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下,民间慈善力量是天然的可以对政府保障水平作出补充的力量,能够有效弥补政府保障力量的不足,提高困难群体的生活质量,理应形成互补配合关系。

  四、社会慈善事业是救济“小众”,不是平衡“大众”。

  慈善事业是福利而非权利。在国家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安全系统以外,政府未能顾及周全的范畴下,部分人士没有得到政策的恩惠,就需要通过慈善事业来弥补政策的不足。

  五、社会慈善事业是“阳光操作”,不是“黑箱作业”。

  做慈善事业最重要的是公信力,用钱不当是当前中国社会慈善事业最大的敌人。社会慈善事业必须“透明化”,在“阳光”下运作,公开慈善款物的收支情况,包括善款筹集、管理、使用等信息,自觉接受监督,才能提升公信力,使大家敢于慷慨解囊。

  “当务之急,是重塑中国社会慈善事业的公信力,推进社会慈善事业的全面发展,使之与国家社会保障计划相配合。” 何志平如是强调。
(责任编辑:车洁芳)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两会要闻

温家宝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详细]

两会热点

2012全国两会期间,改革、反腐等热点问题被热烈讨论,代表委员们提出了不少提案议案。两会闭幕后,这些建议又将往何处去?[详细]

两会调查

热点调查:房价问题北上广三地居民普遍认可限购令控制房价的作用…[详细]
热点调查:幸福感你心目中谁是最幸福的人?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又有哪些呢…[详细]
热点调查:2012年通胀47.4%的受访居民认为2012年通货形势将继续恶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