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外资开放财险业“最后阵地”
交强险“拼服务时代”来了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李妍|北京报道
自中国进入WTO谈判阶段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将“保险市场是否全面开放”作为中国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重要论据。2012年2月14日,中美发布《关于加强中美经济关系的联合情况说明》。中国明确表示将对外资保险公司开放交强险,修改法规等程序后,将正式颁布实施。经过5年讨论,保险市场的大门终于开启,外资企业在保险行业被允许全面进入。
“打开大门迎接外资险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迟早的事,只是,这个时间点比很多人预想的早了些。”中国保监会原副主席魏迎宁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保险行业作为最先全面开放的“金融先行军”,具有重要的风向标意义。
亏损背后的千亿市场
在大门完全打开之前,中资险企仍躲在政府赋予的保护伞之下,享受着车险领域的绝对主导权。
受国家政策的约束,在华外资财险如要经营车险业务,必须“依附”于中资财险——外资财险与中资财险组合,先销售中资财险的交强险,再销售外资财险的商业第三者责任险(下称“商业车险”)。
“中国的财险市场中65%左右的市场份额是车险业务,外资险企受制于政策约束,不能在车险业务领域发挥,也就丧失了财险市场的半壁江山。”普华永道中国保险业主管林同文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目前,经营商业车险业务的外资公司不超过10家,包括利宝互助、三井住友、三星、国泰、安联、现代等。“他们只承保商业车险,市场份额小得可以忽略不计。”
事实上,交强险并不是香饽饽,甚至是一个亏本生意。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自2006年7月1日实施交强险承保以来,除2008年略有盈利之外,交强险业务的整体亏损一年多于一年。2009年,交强险整体经营亏损29亿元;2010年,整体亏损72亿元,其中承保亏损97亿元,投资收益25亿元。
“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交强险的价格一直是由国家统一制定,根据现在的市场情况可以发现,费率的标准明显偏低,所以保险企业的承保利润得不到保证,亏损也就成为了全行业的通病。”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向《中国经济周刊》指出。
即使如此,外资财险公司却一直眼巴巴地等着能“有资格亏本”,因为在连年亏损的交强险背后,是规模近千亿的商业车险市场。
“只有具备了销售交强险的资格,我们才能真正进入车险市场,独立自主地开展业务,分享商业车险的蛋糕。”苏黎世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交强险对近年来商业车险投保率的上升作出了积极贡献。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交强险实施以来,机动车投保率从2005年末的36%提高到2010年末的49%,汽车投保率由58%上升到79%。
以一年4000元的汽车“全险”保额为例,交强险仅在800元左右,剩下3200元均为商业险,因此,在小幅亏损的背后,是更大份额的盈利空间。“其目标更多在于交强险之外的商业车险,如三者险、不计免赔、车损险等。”苏黎世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负责人透露说,交强险的开放打开了外资险企进入车险领域的“绿色通道”。
狼来了?
保护伞拿开,外资险企涌入,中资险企大呼“狼来了!”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国外,交强险已运作多年,外资险企积累了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管理经验,在中国的大门敞开之后,外资险企的涌入将使原有市场份额彻底翻盘,行业洗牌之后,中资险企将落于不利地位。
而利好的信号刚刚释放,外资险企就已一片欢腾。苏黎世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负责人第一时间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苏黎世有丰富的车险运作经验,非常愿意参与到国内车险业务经营中。”
美亚广州分公司总经理房晓晓也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美亚在日本、新加坡等地都有成熟的经营经验和服务机制,我们将根据中国内地的实际情况加以引入,现已积极准备包括人员、培训、理赔服务等。”
但也有很多人认为,乐观来得早了些,车险市场的改革还有待于开放政策具体落实,其中包括开放的时间表以及范围等,外资保险公司的布局也需要时间。
“放开交强险后,外资的市场份额并不会增加太快,一是因为外资保险公司网点较少,而网点的建设、人员的配备、后援的升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二是从保险精算的角度来说,目前在华外资财险公司只有不到一半经营商业车险业务,缺乏经验积累和数据支持。”林同文表示。
丰泰保险(亚洲)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袁颖晖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外资险企一定不会盲目在车险市场上疯狂追逐份额。外资险企进入交强险市场可能采取的策略还是会开拓、深耕细分市场,差异化竞争,同时以其他创新的产品与车险联动。”
与中资险企“广撒网”的策略不同,“外资险企的优势在于经营高端客户市场,如100万~1000万元的豪车市场等。”因此,袁颖晖认为,竞争“不会很激烈”,双方各占优势。
谁的服务更好,谁就赢
当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后,车险市场也迅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一大车险宝藏。但是,中资险企虽然“长期垄断、霸王条款”,但其表现却一直不尽如人意。
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外资险企的加入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如果中资险企做得足够好,又为什么要害怕外资险企的加入呢?况且,他们已经做了很多年了,有着‘先入者’的优势。”多家外资企业表示,中资险企在车险市场上有显著的漏洞和缺失,例如服务意识、保赔结构、核算模式等。
瑞士再保险公司的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黄硕辉就曾公开表示:“竞争将主要集中在客户服务而非价格上。中国保险公司已经认识到汽车保险业务理赔管理的重要性,正在采取具体措施增进理赔管理。我们希望外国公司能帮助加快这一进程。”
在价格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前提下,谁能拿出更好的服务,谁自然就是车险市场的赢家。“我们会更加注重提高所提供服务的附加值,如计划为安联保单持有者提供全年不限次免费200公里拖车道路救援服务,对高端客户提供VIP理赔管家服务等。”安联财产保险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说,“我们在方案设计、企业运营及服务水平上有明显优势,国内的消费者将会体验到不同的服务方式,倒逼整个市场服务继续优化。”
“外资险企的进入使中国消费者拥有更多的选择,这对于消费者而言显然是一件好事。”魏迎宁认为,在中资险企独霸车险市场的情况下,提高服务质量、促进行业进步进展缓慢,而外资险企的到来会激发“鲶鱼效应”,使中资险企不得不面对竞争的威胁和挑战,从而提高和完善自己。“闭门造车永远都是落后和消极的,只有敞开大门,迎接多方资源,才能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