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1日电
题:都云学者痴,众解其中味缅怀著名红学家周汝昌 记者 廖翊、徐硙
“周老去世了,那一辈红学家的最后一个人走了,红学研究再也没有人了。”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发出感慨。
5月31日凌晨,我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周汝昌先生逝世,享年95岁。
“父亲一直在工作,5月23日那天他还在口述一部新书的大纲。一直到走的时候,他的头脑十分清楚。他不是衰老而死,而是累死的,燃烧到了最后一刻,能量没有了,跟不上了……作为儿女,没有照顾好父亲,是我最大的歉疚!”周汝昌的女儿周伦玲哽咽着对新华社记者说。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周汝昌终其一生研究《红楼梦》,何以如此执着?
“其实,如果将我父亲的成就归结到对《红楼梦》这一部书的研究上,是不完全的。他对诗词、书法、甲骨文、戏曲等都有研究,而且都有著述。只是身体太差,眼睛几近失明,无法查阅资料,只有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红楼梦》的研究上来了。”
周伦玲回忆,父亲对《红楼梦》的痴迷可用“无法自拔”来形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痴迷和热爱,伴随父亲一生。
“他把中国文化看得至高无上。父亲学戏剧出身,觉得中国文化里可学的东西太多了,他天天给我们讲,我们听了一辈子,仍然觉得精彩。”
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正确的唯物史观,确立了他的学术高度。执导1987年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著名导演王扶林,向记者回忆起25年前筹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情景。
“这是央视第一次拍大型古装连续剧,而且拍的是中国最伟大的名著《红楼梦》,大家心里都没有底。因此,需要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周汝昌先生就是剧组顾问之一。他非常支持《红楼梦》搬上荧屏,是他确定了后40回的改编方向。他坚持认为不能按照高鹗的版本,而是按照曹雪芹的原意和脂砚斋的批示进行改编,突出大悲剧的结局。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想,高鹗可以续书,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也可以大胆尝试续一下!”
“87版”电视剧首次将《红楼梦》完整搬上屏幕,获得极大的观众认可和成功,成为名著改编的经典。王扶林介绍,电视剧《红楼梦》在央视播出时,正在美国的周汝昌先生非常兴奋,专门写了一首诗:“……乍展荧窗百态丰,鲜葩阆苑粲新红。朱楼搬演多删落,首尾全龙第一功。”
“提到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不能不提《红楼梦》。《红楼梦》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周汝昌等一代红学家的研究和成就,是对人类文化的贡献。”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说。
他评价:“周汝昌等一辈红学家,以毕生精力,甘于寂寞,潜心学术,认准一个方向挖一口深井,在《红楼梦》研究领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努力向前推进,不断为学术大厦添砖加瓦,堪称中国文化建设、学术文化建设的脊梁。他们对民族文化忠贞不二的神圣感,他们的学术精神和人格操守,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
“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这是周汝昌先生的遗愿,他以“安安静静地走”来“好了”自己的一生。
“父亲是一个经历很多,但想法简单的人。他活着的时候就很低调,死的时候觉得更没有必要摆设。他刚走,网上就有那么多的纪念文章,对他评价都那么高,都很怀念他,如果父亲在天有灵,他一定会感到欣慰的!”周伦玲这样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