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热播的电视剧《心术》直面医患纠纷、医疗事故等敏感话题,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民国时期的南京,也发生过不少类似的医疗事故、医患纠纷,有的甚至闹上了法庭,使得南京满城皆知。在泛黄的民国老报纸里,还能找到一些当时医疗纠纷的新闻报道。
国内条件最好的医院
中央医院是民国时期南京兴办的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国立医院,其前身是1929年1月开始筹建的中央模范军医院,同年10月1日开诊。1930年1月,国民政府行政部决定将中央模范军医院改名为中央医院,划归内政部下辖的卫生部直接管辖,由卫生部部长刘瑞恒兼任院长。
当时,中央医院开办的主要科室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耳鼻喉科、眼科、皮肤花柳科、泌尿科、脑病科、体验科、门诊部、保健部、药局和事务部等14个部门。中央医院人员设置为:院长1人;副院长1人;各科部局设主任1人,并根据业务量的多少,设置副主任、医生、药剂师、技士、护士、技佐等人员。院长、副院长由中央医院委员会推荐,由卫生部部长聘任。其他人员则由院长推选,经中央医院委员会讨论通过,再由卫生部长聘任或者派遣。
陆续建设的中央医院主要建筑物位于中山东路305号,由基泰工程司的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设计,建华营造厂承建,总费用约60万元,在爱国华侨胡文虎的捐助下,到了1933年,中央医院主楼基本建设建成,成为当时国内条件最好的医院。
有意思的是,中央医院主要建筑建成后,楼顶十分宽敞,成了一个露天看台。每次遇到黄埔路对面的励志社有露天比赛或者演出,许多人(包括不少病人)就会爬到医院的楼顶,免费观看比赛。
“闷死女生案”闹上法庭
中央医院自开办以来,解决了南京许多人的就医问题。但由于医疗水平参差不齐,这里经常发生一些医疗事故。
1934年10月,有一位叫杨超人的婴儿,不幸患上白喉,在中央医院就诊,经过治疗后基本痊愈。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其母亲因小产,不得不离开女儿,自己去看病。杨超人因跟着母亲习惯了,所以不愿意让别人喂食。医院也随她去,不闻不问。
10月10日,杨超人的父亲杨先生来看自己的女儿,并要求出院,但医院不让杨超人出院。到了11日下午,一位姓项的主治医生找杨先生谈话,并对他说,你的小孩心脏衰弱,病情严重。其实,早在数小时前,杨超人已经停止呼吸,被放到了太平间。
这样的事例,在中央医院时有发生。如:1934年,7岁患儿安黔因牙根化脓被送往中央医院诊治,一位名叫沈克非的医生为其实施二次手术后,安黔死亡,家属将沈克非告到江苏高等法院。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半个月后,中央医院又发生一起“闷死女生案”。首都女子法政讲习所学生陈允之,由沈克非施行手术,当晚10时20分,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此事后来也闹到了江苏省高等法院,而沈克非却被判无罪。
另外,医院还发生过山东省政府兼第三路总指挥部驻京办事处处长唐佛哉夫人张率真,因吞食鸦片送中央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等诸多医疗事件。
民国政要被误诊
当时的中央医院,因其事故不断,而饱受媒体的炮轰。一时间,《医界春秋》、《光华医药杂志》、《中医科学》等中医媒体纷纷谴责中央医院医师不负责任,管理不到位,视人命如草芥。
《现代周报》则认为:中央医院“临之以官派之权威,病者有所请求,皆不愿接受,及至视为不救,以一纸通知,嘱其家属,领尸出院,其残忍为如何乎?”。媒体口诛笔伐,要求中央医院进行改组。
更不可思议的是,堂堂的民国政要、中央军校的教育长张治中将军,差点把命丢在了中央医院。
1936年,时任中央军校教育长的张治中将军,在河南开封视察工作中,感到腹部不舒服,遂停止工作,连夜乘车赶回南京,住进了中央医院。当时,中央医院安排了外科主任沈克非,作为张治中将军的主治医生。沈医生一看张治中的病情,认为没有什么大碍,遂提出了不用开刀,而用药敷治的治疗方案。
到了第三天,张治中腹部膨胀,情况危急,甚至有性命之虞,明显是沈医生的治疗方案出了问题。张治中被急忙送往上海一家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开过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能吃一些牛奶、稀饭等流质食物。蒋介石得知张治中在上海住院治疗,特意前去探望慰问。后来,张治中将军在其夫人的精心服侍下,恢复得相当不错。 张智峰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