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晚上是刘洋在天宫一号值守的第二个大夜班,在忙完工作后,她打起太极拳,展示了一段“中国功夫”。这套太极拳是航天员的体质训练教员专为这次任务设计的。
本报记者 刘欢 通讯员 谢波 姜宁
昨天14时42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组合体在太空中偏航180度,从交会对接的正飞状态进入倒飞姿态,建立撤离姿态,为航天员今天在阳照区进行手控撤离做准备。
北京通信与跟踪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神九任务主着陆场主任设计师吕明涛昨天表示,神舟九号飞船返回地面,需要经历4个阶段。
第一步是制动飞行阶段。飞船在太空中运行最后一圈时,地面测控部门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飞船随即调整姿态,发动机点火制动,进入返回轨道。
第二步是自由滑行阶段。飞船以无动力飞行状态自由下降。当高度降至距离地面140公里处时,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推进舱在穿越大气层时烧毁,返回舱继续下降。
第三步是再入大气层阶段。飞船进入大气层时,飞船表面和大气层摩擦产生巨大热量,在飞船表面形成高温等离子气体层,并对电磁波造成屏蔽形成“黑障”,约240秒内,飞船将与地面失去联系。直到距离地面约40公里处,“黑障”消失,地面测控部门重新捕获飞船。
第四步是着陆阶段。当返回舱距离地球约10公里时,伞舱盖打开,并连续完成拉开引导伞、减速伞、主伞等动作。在距离地面1.2米时,4台反推发动机点火,使飞船以每秒一至两米的速度着陆。
“神舟九号,返回制动开始!”
“敦煌发现目标!”
“回收一号发现目标!”
……
北京飞控中心响起一连串报告声,大屏幕上的三维图形画面显示,巡天游弋的神舟九号飞船正乘着红白相间的降落伞飘然下落,五架搜救飞机从四面八方奔赴而来……逼真的画面、紧张的节奏,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此刻,一场返回搜救演练正在紧张进行。
飞控大厅后方的机房内,返回搜救三维态势显示小组正在紧张地忙碌着。年轻工程师杨乐双眼紧盯显示屏,右手轻轻滚动鼠标,随时准备对落点进行定位。
“在执行任务中,以三维动画显示的立体图形,不仅可以实时表现飞船返回时的真实情景,还可以把飞船落点的详细信息在第一时间真实地展示出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控室主任朱敬东介绍。
逼真的显示不仅有先进的硬件作保障,还得益于飞控中心科技人员自主开发的一套功能强大的三维综合态势显示系统的支持。这套系统运用了当今最先进的虚拟现实、数字建模技术,不论航天员返回时落到哪里,该系统都能自动、快速、准确定位。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