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超市用纸条记录家长订购的雪糕数量 |
小学雪糕“潜规则”:家长想捐得排号
没人强求但不得不送,就为给孩子赚个面子;专家称这种助长攀比的习气不可取
“爸,你吃过IPHONE5没?”最近,皇姑区某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刘先生察觉,儿子回家总叨咕吃雪糕的事儿。“在学校一天吃俩,都是同学家长捐的。这是老师不让多吃,要不还有很多家长抢着捐呢。爸,咱家啥时候捐啊?”
儿子吃雪糕,当家长的心里拔凉。这雪糕,咱是咋地也得捐啊!刘先生找到老师,老师表示,得提前预约排队,捐雪糕的家长多,别捐重复了。
天天吃雪糕:家长既担心又着急
刘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儿子在皇姑区某小学就读。入夏后,他多次发现同一个问题,儿子的脸上和衣服上,经常出现油腻腻的污渍。了解后才知道,这些污渍都是雪糕融化后留下的印迹。
让刘先生不解的是,他和爱人并没有给孩子零花钱,可是孩子却能天天吃到雪糕,有的时候一天还能吃两支。“有一天,儿子郑重其事告诉我,让我给他准备买雪糕的钱,说是老师说的,轮到他买雪糕了。”刘先生说,小学生吃雪糕防暑降温无可厚非,但他总觉得,这件事有点儿不对味儿了。
据刘先生介绍,目前学校周边的小卖店或小超市,每天都能出售大量的雪糕给学校学生,有的小卖店甚至需要排队。“此前,我也想买雪糕送进学校,但是排不上号,前面有很多家长都排着呢,想表现也没机会!”刘先生说,家长买的防暑降温用品,不仅有雪糕,还有酸奶等物品。
排队买雪糕:先男生后女生轮着来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刘先生所说的这所小学,经刘先生指点,记者找到了学校对面的一家小卖店。小卖店店主告诉记者,他们一直受家长委托向学校内送雪糕。“一年级的能送到班级里,其他年级的都到收发室取。”店主说,现在卖的比较火的是“冰+”,批发价格为每支1.4元,家长们都购买这种雪糕送进学校内。
店主告诉记者,在她这里订购雪糕的家长已经有几十人。“一般都是轮流买,也有家长扔下几百块钱的,一包包一个礼拜。”店主说,有的时候买雪糕的家长多,每天还要多送两次雪糕进学校。
在另一侧的一家小型超市内,一名女家长正在挑选“蓝莓”、“手拉手”、“芒果”、“冰+”等4种不同品牌的雪糕。“都是从夏天开始的,挺长时间才能轮上,他们班是男生先排,然后才是女生,轮到谁,谁就订雪糕。”女家长说,孩子吃到了别人买的雪糕,自己不买也不好意思了。
在超市柜台的玻璃板下面,压放着十几张小纸片,记者就近看到“一年七班67+5;一年九班,中街大果46支,12点20;周五,一年十二班,‘冰+’46支……”店老板用手一指:“看着没?这些小纸片,都是交了钱准备订雪糕的!”
比着送雪糕:谨防形成攀比心理
刘先生告诉记者,家长想送雪糕,一般需要提前与老师打招呼,不然就可能买重复了。想捐雪糕的家长很多,要不是老师控制,一天最多吃两个,每个孩子一天吃三五个都有人送。
刘先生说,家长们感慨,买雪糕送给同学吃,这样的事虽然都是自愿的,学校方面并没有强求,但哪个家长能不买呢?不到一百块钱的事儿,就当是给孩子赚个面子呗!
记者调查发现,沈阳市区内多所小学都存在家长送雪糕现象,有的家长甚至把生日蛋糕也送到学校内,而其他同学也会比照这种做法,找来各种新奇物品供同学分享。“这好像成了一个潜规则,没人强求,但你还不得不送!”
沈阳市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潘辛告诉记者,让孩子觉得一切都物质化、都要依赖金钱是很可怕的,小学生之间的交往应该是没有功利心的。
潘辛认为,小学生请客风的形成,受社会、成人影响很大,尤其是家长的影响比较大。买点雪糕看似小事情,却能够让小学生形成攀比心理,送雪糕家长的孩子,可能会觉得有优越感,没送雪糕家长的孩子,可能会产生躲避的心理,这就丧失了公平性原则。
作为青少年教育方面的专家,潘辛建议老师组织召开一个班会,甚至可以邀请一些家长参与,让大家想出更好的办法,不要让好事被固定化了,给一些孩子和家长造成压力,更主要的是不要形成攀比心理。
记者 梅天磬 摄影 常晟罡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