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八旬老太捐3000元退休金助学
本报记者 王丽 实习生 秦秋朵 李璐
这是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老人,她攒起退休金捐资助学10余年,从不和受助人见面,也从不主动和受助人联系。她说,退休之后只想为社会再贡献一份力量,不为任何回报,只为收获心灵的升华。
7月9日下午,记者来到崔书荣老人的家,这是石家庄一处老居民小区的两室一厅,装修简单朴素。老人将3000元现金放到记者手中,希望通过利群阳光助学活动帮助那些贫困的学生。“如果明年我还在世,我还会找你们捐款的。”老人家爽快地说。
捐助也要讲究方法
崔书荣老人是一位退休教师,虽然已82岁高龄,但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开口便说,“我不是心血来潮,你们也不用顾虑我的孩子们会说忽悠老太太的钱,我捐助贫困生已经10年了,孩子们都支持我。”
老人家说“我捐助的孩子以高中生居多,有石家庄5中、11中、25中、27中、42中、师大附中、平山实验中学,每个孩子每年捐助1000元学费,直到读完高中。前后有几十个孩子,有的打电话向我表示感谢,也有的写信给我汇报情况,有的高兴地告诉我考上了哪所大学,有的没考好打电话来哭一通,也有的几乎没什么联系。”“我从来不会主动和任何一名资助人联系,也几乎不给他们回信。”老太太说,这是她多年助学坚持的原则,“因为每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骄傲和自尊,我不想给他们带去不必要的负担和伤害。”有一次,她要把1000元学费捐给省会桥西区某中学的贫困生,老太太琢磨了半天,最后让女儿以邻居的身份给捎了过去。
就这样,崔书荣老人家一边捐款,一边小心翼翼地考虑着受助者的感受,她的细心令人动容。
留点精神更有意义
崔书荣老人家当了一辈子老师,1962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时,工资每月50.5元,退休后工资只有45.75元。“那时候我的儿子读研究生,每月的补助是70多块钱,比我这有着30多年工龄的人都多。”老人家一辈子没拿过高工资,这些年退休金涨了不少,她依然把钱看得很淡。
老太太大学念的是中文专业,尤其喜好古典文学。目前她基本上不怎么出门,一个人在家看看报纸,上上网,或者吟诵自己喜欢的诗词歌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赤壁赋》,她依然能一字不差、声情并茂地背诵。她也自嘲,“我有职业病,看到一些人、一些事,总忍不住指指点点,因此就上网写写博客,表达一下自己的意见。”
崔书荣老人说,“人活着的意义在于过程,我只想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自己当老师的时候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现在退休了,也该为社会尽点微薄之力。因此,她选择了资助贫困生,希望自己能真正帮助一些孩子解决一些问题。而自己真的从中收获了很多乐趣,只有愿意付出的人才能体会这种乐趣,这种心灵升华的美好。
在老人的书桌上,有一个厚厚的文件袋,里面装的是她捐钱的收据、荣誉证书、还有学子来信。当记者把3000元捐款收据交给老人时,她郑重地接过来,收进文件袋,认真地说,“这也是我留给孩子们的遗产。钱不论多少都是有限的,留点精神传下去,不是更好吗?!”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