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的教室,崭新的课桌椅,白花口小学一年级新生郭昌很开心 |
送孩子前去报到后,家长们不愿离开,趴在教室窗口看新来的老师怎么上课 特派记者 曹刚 文/图 |
河南三门峡偏远山村的一所小学6年前被撤销,今年新学期重新恢复——
村民网上发帖为孩子寻支教老师
本世纪初,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我国开始推行撤点并校。1997年以来全国小学数量持续减少,到去年共减少38.76万所,降幅超过60%,其中村小占多数。撤点并校推行十多年,一直有争议。“黑校车”问题突出;学生因上学路远而辍学;低龄寄宿带给孩子心理问题……村民要求恢复村小的呼声不断,但真正恢复的不多。
今明两天,本报将推出特派记者从河南、江西发来的现场报道,关注“撤点并校”计划施行现状,探讨其中得失利弊。
书声断六年,今朝重响起
记者近日来到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官坡镇竹园村,这个偏远山村有一所白花口小学,在撤销6年后,于今年新学期重新恢复。
9月1日,白花口小学关了6年的大门又敞开了,学生们前来报到。全校23个孩子由家长陪着,从附近村子聚集而来。
刚铺好的水泥小操场上,师生列队整齐。旗杆换上了崭新的五星红旗,国歌奏响,国旗飘扬。村民很享受这种仪式感,因为这让他们觉得,学校又回来了。
如果学校不恢复,孩子们将不得不翻山、蹚河、过马路,去离家四五公里的学校读书,上学路充满艰辛。
白花口小学建于上世纪50年代,1999年翻新校舍。两栋砖瓦房加两面旧墙围成的校园,面积不过二三百平方米,却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周边8个村民组几代人的童年乐土。
竹园村是全镇第一大村,曾有3所村小,相继关门,白花口小学挺得最久。“2005年第一次没撤成,村民强烈反对,都说孩子上学远,不安全。”村支书杜向群回忆,“2006年,眼看其他村小都关了,大势所趋,顶不住了。而且两名公办教师被调走,学生们只好转去中心小学。”
杜向群向村民解释撤点并校的好处,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但一个村民的回答令他哑口无言:“不图孩子成龙成凤,只求当下平平安安。”
撤校时,有学生22名,教师2名,设一、二年级各1个班。从2006年至今,琅琅书声断了6年。前三年,校舍空置,荒草疯长;后三年,租给高山农户,泥地操场上便多了一个香菇大棚。
送孩子上学,家长很辛苦
孟凡军特地换了一件新西服,领着6岁的女儿孟祥妮来报到。“很高兴,不用再让娃娃重复她姐姐吃过的苦。”
2006年撤校时,孟凡军的大女儿孟欢正读二年级,无奈转校后,接送问题困扰全家。从孟家组到白花口小学,仅二三百米。但转去竹园村中心小学,足足远了10倍。“有两条路,都不好走。大路比较远,四五公里,必须沿河走,还要穿过省道,车来车往,让人提心吊胆。”孟凡军说,山路近些,约2.5公里,要翻山越岭,还可能遇到野猪毒蛇。
没有校车,接送孩子上下学的重担,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家长头上。
交通工具多为自行车,条件稍好的骑摩托。孟凡军坦言,送女儿上学那几年,自己很辛苦。“最怕刮风下雨,可能暴发山洪和泥石流。路上摔伤,也很平常。”
对这份苦,年近六旬的孟小章感触更深。他的儿子儿媳都在外打工,唯一的孙女孟金月今年6岁,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留守儿童在当地比例很高,除了烟叶和食用菌,当地第三大支柱产业就是劳务输出。
孟小章多次和乡亲们去镇上找主管部门反映,均无功而返。竹园村委会民调主任张建立也在请愿队伍里。他1999年曾参与翻新校舍,对学校有特殊感情。
身为村干部,张建立还要多受一份苦,“常被村民拦住,围着我诉苦,希望恢复学校,真叫人头疼。”
复课第一步,凑钱请老师
去年夏天,学校迈出复课第一步———张建立介绍,经过家长多次反映,镇政府与县教育部门协商后,同意白花口小学开办学前班。但只承认办学资格,不派教师。
14个适龄孩子的家长一合计,甘愿自掏腰包,凑份子请教师。由于家境拮据,村民们拿不出多少钱,只能给老师每月600元工资,没多大吸引力。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当地应届大专毕业生,虽然没有教师资格证,但起码愿意带班。上完一个学期课,她认为收入太低,外出打工去了。
第二个女教师稍年长些,有几年代课经验,没教师资格证。一个学期后,也打起退堂鼓。村民们极力挽留,她才勉强同意留校,条件是月薪要1000元。
“家长嫌学费太贵,老师嫌工资太低。”张建立说,这个矛盾一年来挥之不去。女教师同意留校,家长们又难以承受上千元月工资。无奈之下,有朋友指点张建立,试试上网求助。
7月底,张建立托朋友在当地一家知名网络论坛发帖,为村里的孩子寻找支教老师。帖子表达了村民们对学校和教师的渴望,“快开学了,特恳请社会热爱公益事业的好心人士到我们的山村考察支教。我们将以淳朴的民风热情相待。”
网帖引批示,问题迎刃解
网帖署名:竹园村丁口、下坑、孟家、北沟、白花口等8个村民组的764名村民,并附上了张建立和孟凡军的手机号码。
764个村民里,擅长上网者不多,他们很难想象网络的力量。发帖后不到10天,三门峡市市长和卢氏县县委书记相继作出批示。县教育体育局随后答复,今年9月开学,恢复白花口小学这一教学点,并从官坡镇调来2名公办教师。
困扰村民们6年的问题,几乎在一夜之间迎刃而解。教育主管部门拨款、派人,白花口小学迅速复课。
不到20天,校园焕然一新。香菇大棚挪到了校外,泥地铺上了水泥,教室吊顶、刷墙、刷窗,搬来新桌椅、新黑板、新日光灯……硬化操场地面是最大工程,学生家长、村干部、在白花口小学读过书的粉刷工、泥水匠,齐齐上阵,一直忙到凌晨3时。
由于施工太晚,导致部分地面铺得不够平整,开学那天刚下过雨,操场上积水明显。村支书杜向群蹲下身,用石头在地上砸出一条小水沟,引流积水。家长们几乎没有注意到这一细节,他们喜笑颜开,眼里只有新学校和公派来的新老师。(本报三门峡今日电)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