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市民收藏两千余件月饼“模子”
新华网天津9月29日电(记者帅安宁、周润健)54岁的天津市民王来华最得意的收藏是月饼“模子”。从明代嘉靖年间的模具到如今最新的式样,王来华的收藏已经超过了2000件。
虽然月饼模子在盛行时曾经是“户户必备”,但王来华收藏的却不仅仅是一个个简单的手工器具,更像是一件件工艺精美的艺术品。从木质、陶质、瓷质,到鱼形、葫芦形、宝塔形,小的如指甲般大小,大的内径则有40余厘米。
谈起这些宝贝,王来华如数家珍:纹饰为石榴的,取“榴开百子”,多子多孙之意;刻有乌龟的,往往出自福建、广东一带,源自当地的“龟寿文化”;刻有五只蝙蝠,并把一个“寿”字围在中央,有“五福捧寿”的寓意。
据王来华介绍,明清以来各类木雕制品是“有图就有意”“有意必吉祥”。因此,这些月饼模子,虽然地域有别、纹饰各异,却共同寄托着老百姓对福寿康宁、纳降祈福、消灾避难和多子多孙的企盼,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吉祥文化。
这些横跨400余年的月饼模具也是时代变迁的记录者。“共和”“解放”“保家卫国”“人民公社好”等字刻让人们似乎穿越到了以往的年代。王来华感叹道,这些集手工艺术、民族文化、时代特征为一体的模具如今正离我们渐行渐远。
他拿出一个印着“五仁”二字的模子告诉记者,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最后一批木质的月饼模具,模具柄部已经是车床加工的结果了。而现在的模具早已被大机器、流水化作业所取代,手工雕刻更是不可能回归。
现在中国已经有三个地区的糕饼模具制作技艺成功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王来华看来这远远不够。“放眼望去,全国有那么多的省份,都有糕饼模具,它们是一个整体,所以模具本身就应该成为一种物质文化遗产来进行保护,并非只是技艺。”王来华说。
16年,跨越十几个省市的搜寻和收藏经历,让王来华对这些月饼模具的保存与传承有着很深的期望和担忧。
他说,现在金属模具、塑料模具大行其道,迅速取代了老式木制糕饼模长达几百年的统治地位。曾经生产糕饼模盛极一时的广东佛山如今只剩下了一家很小的老店还在勉强维持。
王来华担心,如果不珍惜这些传统手工艺品,就会像冯骥才先生担忧的那样:民间文化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没有人关心,不抢救就真的会消失。
作者:帅安宁 周润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