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机构缘何频频下调评级
原标题 [三大机构缘何频频下调评级]
继10日将西班牙主权债务评级下调两个等级至“BBB-”的垃圾债券边缘、确认评级展望为负面后,16日,标准普尔信用评级机构宣布降低西班牙数家银行信用评级,涉及该国境内的11家银行。其中,对外银行和巴克莱银行各降低两级至“BBB-”;桑坦德银行和BANESTO也分别降低两个等级至“BBB”;萨瓦德尔银行、大众银行和银基亚等机构被降至“垃圾债券”后再遭降级。与此同时,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16日确认西班牙当前评级为最低投资等级Baa3、前景展望为负面。虽然未如6月那样将信用“下调三档”,但是仍警告称未来可能大幅调降该国评级。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世界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频频下调重债国信用和展望。自2009年12月8日,惠誉将希腊信贷评级由A-下调至BBB+、前景展望为负面后,希腊、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匈牙利等国的信用评级被一降再降。危机前,这些国家被评为优级,可无节制借债,评级机构可谓是以错误导向纵容了债务问题的一步步恶化。而危机后,评级机构则迅速“变脸”,不顾陷入困境的欧元区国家和欧债危机救援者们,连番下调评级,导致这些国家融资成本一步步上升。
在这场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中,三大评级机构表现异常活跃,紧追危机各国,被欧盟诟病为是“踩在了点上”,“落井下石”、“推波助澜”令危机几度升级加重、“雪上加霜”。例如,穆迪在葡萄牙接受救援不久后大幅调降该国评级,导致葡萄牙被迫付出更高的融资成本,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表示此举刺激了市场投机行为。然而,评级机构又是凭借什么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翻云覆雨”的?
其一,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穆迪、标普、惠誉三家评级机构已经确立了在国际评级体系中的垄断地位,全世界兼有80多个分支机构,通过直接投资、收购、控股等方式主导各国的评级话语权,直接影响金融市场产品定价、各国融资能力和投资者信心。但有专家指出,三大评级机构垄断性强,前瞻性却弱。此前,三大评级机构就被认为助推了2008年美国抵押贷款证券市场的虚假繁荣。
其二,三大评级机构牵扯利益纠葛,其独立性和客观性在国际上大受质疑。作为NRSRO认证制度下美国唯独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三大评级机构的诞生和成长得到美国政府支持,而美国对其他国家的评级机构则表现苛刻。有学者认为,降级背后是国家层面美国与欧洲经济力量的博弈,以及机构层面对冲基金、私人投资者等的经济利益博弈。巴罗佐称,穆迪降级的时机选择和调降幅度,具有明显的“反欧洲”倾向,认为欧洲应设立自己的评级机构。
其三,对三大评级机构的法律监管空白。一方面,在“发行人支付”的收费模式下,当越来越多的承销商愿意为更高评级支付更多费用的时候,评级机构中立性无法受监控。另一方面,评级机构报告无法被限制,即使有严重的错误和误导性言辞,机构都无需承担法律责任。可直至目前,仍未有好的对策能够进一步规范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而现行体制下投资者、监管层还在依赖这些评级。 (来源:工人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