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不再伤离别
2013年02月24日05:4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
原标题 [何时不再伤离别]
城镇化被认为是未来2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中,不应该再让农村孩子经历留守之伤。
俗话说,没出十五都是年。元宵节过后,很多地方的春节就算是过完了,农民兄弟们也开始为了新一年的生计忙碌起来。近日,已经有不少农民工陆续回到北上广地区,或重返旧岗位,或寻觅新的工作机会。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应该是重庆开县的留守儿童王小敏过得最开心的一个年。因为已经3年没有回家的爸爸妈妈终于回来陪她一起过年了。年前一条电视新闻里,小敏想念爸爸妈妈的哭声想必感动了很多人。从那让人心疼的哭声里,我们知道了在留守儿童心里,最浓的年味儿,就是有父母陪在身边。但温馨的团聚总是那么短暂,为了全家生活得更好,年没过完,爸妈就又离家到上海去打工了,年幼的小敏再次体验到了离别的感伤。
经历这伤感离别的,不仅是小敏,还有很多和小敏一样的孩子,那些被外出打工父母留在身后的孩子。权威数据表明,全国已经有5800多万留守儿童。亲情,在这些留守儿童的家庭里被隔成了两端,孩子在这头,父母在那头。为了翻盖家里的老屋,为了子女上学的学费……面对生活的现实,亲情也只能不得已地化为了一次次的相聚又离别。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参与城市建设。人口流动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由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城乡二元壁垒的长期存在,这种流动带来了很多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如何让孩子们不再面对一次次的离别?有人提出,要么把孩子带进城市,要么让父母留在孩子身边。但现实的情况让这两条路都不那么容易走得通。
带进城里,父母整日为了生计奔波忙碌,真的就能给孩子们足够的关爱吗?面对依然存在的户籍壁垒,孩子们平等获得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的权益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吗?让父母留在孩子身边,面对依然较低的农业比较效益,面对尚不兴旺的乡村产业现实,改善家庭生活的诉求又该如何实现?
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率大幅提高。城镇化也被认为是未来2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专家提出,通过城镇化,我国还有约1亿户农村人口要转移出来。
如何在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中,不再让农村孩子经历留守之伤?需要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总体框架下,通过一系列的配套改革落实到位才能给出答案。降低中小城市入户的门槛,让进城务工人员及子女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加快输出地产业发展步伐,增加乡村吸引力。需要明确的是,不能因为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就忽视了一小步一小步推进的现实意义。毕竟,孩子们的童年关系到社会的未来,幼小的心灵承受不起一次次的离别之伤。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