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28日电 证监会网站昨晚公告中国平安可转债项目已顺利过会。这是继民生银行发行200亿元A股可转债之后,证监会再次核准的可转债融资方案。
公开资料显示,本次中国平安发行的不超过260亿元可转债,期限6年;票面利率不超过3%;转股期为自发行结束之日满6个月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至可转债到期日止;初始转股价格不低于公布募集说明书之日前20个交易日A股股票交易均价和前一个交易日A股股票交易均价。
业绩增长是把双刃剑
年报显示,中国平安2012年旗下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业务均衡发展。总资产、净资产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净利润达到267.5亿元,增长18.5%。截至2012年底的中国平安集团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85.6%,平安寿险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0.6%,平安产险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78.4%。
保险公司与银行一样,同是高负债经营行业。对保险公司来说,资本源自负债,负债越高,对资本的要求越高,负债增长越快,融资压力越大。加之为了符合保监会的审慎监管策略,保险公司都将偿付能力充足率目标从金融危机前的100%提高到了现在的150%。中国平安业绩报喜的背后,是显而易见的对资金的渴求的事实。
险企融资老大难
事实上,资金“饥渴”是中国险企的 “通病”。险企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与愈来愈匮乏的融资渠道之间的矛盾也日渐明显。
国内险企最常使用的股东增资和发行次级债的融资方式,经常是企业融资的权宜之计。次级债可以解决企业1-2年内的资金需求,但对3-5年后的资金需求就无能为力了。而且受发行规模的限制,企业发行次级债频率越高,发行规模就越小。而股东增资不仅融资成本高且极易引起股价的剧烈动荡。
想要找到一条长久的融资渠道非IPO莫属。但目前疲软的行情,使得股市的融资功能打了不少折。
再保险也是险企的一种融资选择。它可以增加保险公司的分出责任,减少最低资本需求,以缓解或解决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问题。但这种方法带来的“后遗症”是保费外流,在以可转债破局融资难
2012年5月,保监会的一纸通知,为资金饥渴的保险业带来了希望。保监会《关于上市保险公司发行次级可转换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上市保险公司/集团发行次级可转债,转股前即可计入公司的附属资本,并批准了中国平安首家发行次级可转债。
采用可转债方式融资,一方面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因为转债票面利率较低,而不需要像增发等方式给予二级市场折价。另一方面,可转债方式融资,对EPS(每股收益)和股东利润的摊薄是逐步释放的,对股票供给形成缓释,融资方式较柔和,可以避免股价的剧烈波动。
市场预期,本次中国平安发行可转债,预计可以将集团2012年偿付能力充足率提升到207%,至2015年前集团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均可确保维持在150%以上的水平。可转债发行后,可以对银行、寿险、产险等业务提供资本支持。如果按目前的股价获转股,对现有股本的摊薄是8%,与刚刚发行了可转债的民生银行7.5%的摊薄水平相当。且可转债这种融资方式较好的照顾到市场情绪,不失为市场与公司双赢的融资方案。
抢占市场份额为要务的现实下,险企宁愿选择自行解决融资问题。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