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到一定程度的高温也是种灾害,不能满足于不疼不痒的应对。领导干部可不能老呆在空调屋里,把“高温经济”、“冒酷暑、战高温”这样的说法挂在嘴边,应该多体验下群众的难处,争取拿出更多“清凉”的行动来。
本报评论员 赵丽
高温愈演愈烈。昨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赤日炎炎,山东省气象台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不光是我省,连日来,高温热浪已经席卷了全国许多地区,有的地方最高温度甚至超过40℃。
炽热的太阳烤着谁都难受,不过,对那些一线劳动者、家境不太好的老百姓来说,这种天气更难熬。实际上,达到一定程度的高温也是种灾害,不能满足于不疼不痒的应对。领导干部可不能老呆在空调屋里,把“高温经济”、“冒酷暑、战高温”这样的说法挂在嘴边,应该多体验下群众的难处,争取拿出更多“清凉”的行动来。
每到酷暑时节,从上到下通常会采取各类劳动保护及防暑降温措施,但遗憾的是,有相当数量的措施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流于形式,不了了之。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很多,部分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未能和老百姓感同身受是一个重要因素。
事实已经证明,高温达到一定程度,对老百姓生活、工作造成的困扰是很严重的。远的不说,在今夏出现的高温天气里,中暑、热晕的案例已经出现。2010年8月前后的那场高温天气,甚至夺走了多位户外劳动者的生命。
不过,当下有相当数量的地方政府,只是把高温应对当做例行公事来抓,该吆喝时吆喝一下,对待高温远不像对待台风、洪涝、暴雨那么重视。许多领导干部有这样的思维:高温虽然折磨人,但“忍忍就过去了”,不必搞得多兴师动众。有些地方甚至还要发挥战斗豪情,把“冒酷暑、战高温”当成职业精神来提倡,甚至把高温视作拉动消费需求的商机。
面对群众提出的高温补贴发放不到位、纳凉消暑场所少、绿树消失太快等意见,有些人甚至认为这是“娇气”的表现,“以前啥都没有时怎么能习惯?”当高温下的劳动保护、民生诉求和招商引资、地方GDP发生冲突时,他们对前者更是提不起兴趣来。
说到底,虽然在同一个太阳底下,但由于身份、职业和贫富的不同,高温对个人造成的影响也是有区别的。露天劳作和呆在冷气房里肯定不一样,一直吹空调(不用心疼电费)和没空调(或者要省电费)也不一样。如果平时“深居简出”、晒不着太阳,自然很难体会到高温对普通家庭造成的苦恼,也摸不清应该做些什么。
现在显然已经过了不顾个人的尊严、健康,一味让人们在高温中比拼忍耐力的时代,希望各级领导干部能走出空调房,多去体验老百姓的难处,将心比心,看看烈日当头自己是不是忍受得了,看看老百姓最需要什么。眼下还没入伏,今年的高温天才刚开了个头,有些事情要做还是来得及的。来源齐鲁晚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