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宁市首次关于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的立法受到了社会很大关注,《南宁市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拒绝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经劝阻仍不改正的,驾驶员、乘务员可拒绝为其提供营运服务。一些人支持它是因为立法让给老人让座有了法律依据,而另一些人质疑是因为买票即时乘客与公交车就有了一种契约,中途赶人下车属于违约。
坦白说,这本质属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此前广受社会争议与关注的探望老人立法与此性质基本相似,这原本属于道德、伦理方面的行为,却被纳入了法律的范畴,多少透露出社会道德的滑坡令人有时难以忍受,但是这些问题可能并不适合以法律的方式解决,如果一定要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那么最终它们的可操作性是不强的,立法仅仅可能只是起到一种倡导性的作用。
在疏忽、冷漠老人的社会问题背后,可能是因为更大更多的社会问题造成的,比如很多年轻人由于生活压力所迫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赚取的收入并不足以支持他们经常回家看老人,他们大多也没有能力把老人从老家接到城市里一起居住。另一个明显的原因也在于,老年人的养老越来越成为问题,社会保障网络提供给每个普通人的屏障远远不够。因此,家庭关系的亲疏以及年轻人对老人的照顾显得更为重要与突出,很多老年人的生活必须得依靠子女才能生存下去。
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是同样的道理,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城市公交系统投入的不足,城市公交车在上下班时间的拥挤状况,每个人都可以用肉眼随便观察得到,无需赘述,供求不平衡必定会出现各种问题,尤其是在现时传统美德不断消逝,而新的道德尚未完全形成的条件下,这些问题会显得更加突出。我们认为,即使对此问题立法,最终起到的应该是警示作用,即通过立法来更加明确地对为老人让座进行一种强有力的呼吁。但是,给老人让座成为一种风气,并不再是一种普遍的问题,那么需要更多的努力,比如完善城市公交系统,合理规划,再比如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们的压力逐渐减小,解决了基本的生存压力,从而在精神上有更多的追求。
网上此前曾经有过这么一段视频,在香港的地铁里一位大陆女性带着孩子吃东西,被香港乘客指责,这位大陆母亲连忙致歉,地铁中途上来一位老人后,这位大陆女性赶紧让座,而香港青年则熟视无睹地玩着手机。在这个故事里,法治与道德分别该是什么,一目了然,地铁不能吃东西是法规硬性规定,必须遵守,而给老人让座基本属于道德范畴,在法治社会里一般不通过法律来强求。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