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有喀什
与当年“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相比,这被称之为“深喀速度”。“深喀速度”还有另一个刚性标准,要求凡是深圳援建项目均需“当年开工、当年主体竣工”。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康正、王鹏 | 新疆乌鲁木齐、喀什报道
在遥远的西域古城喀什市,一座设计为58层、高268米、能够承载十级地震的双子塔建筑喀什发展大厦,将崛起为中亚第一高楼。它超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小西门外现存“新疆第一高”中天广场,也将西北第一经济重镇西安市现存最高大楼信息大厦甩在身后。
这一情形异于国内惯例,却与广东相似。叠加了“经济”与“发展”两个关键词的省域最高建筑,通常情况下都从一省经济、文化中心的省会城市崛起。广东是一个例外,广东省第一高楼不是省会广州的西塔,而是深圳的京基100。至今,京基100仍是中国第三高楼、全球第八高楼。
喀什正是要像深圳那样,在国土最西端建设一个“特殊经济开发区”,并计划在未来十到二十年,隆起为新疆、大西北乃至中亚地区的经济增长极,也由此恢复甚至超越这座千年古城曾经闪动在丝绸之路上的耀眼光辉。
这一轮建设,喀什发展大厦只是一个缩影。过去三年,在外界争议与观望中,喀什、深圳两地政府联手,在开发区土地、交通、市政、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大举投入,随之国内一批实业资本、金融资本,以及刚刚成长起来的新兴股权投资企业闻风而动,悄然涌入开发区,它们一起创造了年均20%以上的经济增速。
喀什城里,正激荡着上世纪80年代初深圳所特有的那种淘金热望、冒险精神和经济崛起冲动,仿佛处处都是新机遇。
“深圳速度”与“深喀速度”
来自深圳的建设者,并不讳言他们在建设喀什时总有一种抹不开的“深圳情结”。
“你去看深喀大道两旁的标语,我们都特意用当年建设深圳时候的。”9月23日,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下称“喀什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深圳市对口援疆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刘仕哲,在喀什新落成的办公室里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深喀大道是深圳在喀什援建的一条双向八车道市政路,红线宽度80米,总投资近7亿元,长近10公里,已于去年底通车。因为太宽,规划时有争议,有人认为“喀什这地方不需要这么宽的路”。而深圳方面则考虑到,“要给发展留有余地,起点要高”。
深喀大道原计划两年建成,深圳只用一年时间就全线贯通。与当年“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相比,这被称之为“深喀速度”。“深喀速度”还有另一个刚性标准,要求凡是深圳援建项目均需“当年开工、当年主体竣工”。
刘仕哲说,深圳市委、政府的总体要求,就是要“像当年建设深圳特区那样建设喀什”。实际上,整个喀什开发区的规划都是由深圳方面制订的。其中,《喀什经济开发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在今年5月获得了国务院批复同意。
从硬件环境看,深喀大道是推动喀什开发区东部片区建设的先决条件。“路下面的水、电管网一起铺过去,有了路、通了电、通了水,沿路两边的建设都才能开工。”不过,这条路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刘仕哲说,深喀大道最终将和深圳的深南大道一样,肩负起同样的使命。
深南大道是深圳特区改革、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叙事主线。30多年前,在深圳蔡屋到上步的坟头田间,人们肩挑背扛开出一条长2.1公里、宽7米的小路,这是深南大道的起点。现在从这2.1公里路走过去,两边是地王大厦、深交所、京基100、邓小平画像以及著名的“华强北”。在2.1公里之外,整个深南大道已绵延30公里,东西贯穿为深圳城市主轴线。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