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我一点时间。”这是季建业担任南京市长后 ,常挂在嘴角的一句话。
从他履新南京的第一天起,各种带有鲜明“季氏”风格的城建项目便纷纷上马,围挡连片,道路开挖,尘土飞扬,整个城市俨然一个散发着蒸气的巨大工地。随之,市民的各种抱怨、指责和质疑,不绝于耳。
但季建业不为所动。从县级市昆山,到地级市扬州,再到省会城市南京,在通过更高权力殿堂的仕途生涯中,极具争议性的“大手笔”城建项目一直伴随其左右。在以往,他都是借助于时间,来消化各种非议和质疑。但这次,他栽了,自负、专断的他,败给了时间,更败给了自己。
2013年10月16日,南京市长季建业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中纪委人员带走。季的妻子、亲友等人因染指扬州、南京两地的城建工程的分包和材料供应等,也一并遭到调查。
“复制”扬州
2009年8月中下旬,季建业从江苏扬州市委书记任上转赴省城南京,担任该市市长,完成了从正厅级向副部级的又一跨越。这一年,季52岁。
据季建业后来向媒体披露,他来南京报到的第一天晚上,就到街上转—这是季多年来养成的一个习惯,自己带上地图,不和任何部门打招呼,深入到各个大街小巷“微服私访”。季建业来到了中山东路上的地铁施工现场。周围一片狼藉。季建业立马掏出电话,叫来了建委、市政、规划、城管、公安等多个部门的负责人,要求几个部门尽快拿出方案,“在国庆节之前”,完成中山东路—汉中路的环境整治提升和景观改造。
此时,距国庆节只有约一个月的时间,这让相关官员感到极大压力。“这么大的工作量,在正常情况下,以最快最快的速度施工,至少也需要3个月才能完成。”南京市一位已退居二线的某局领导告诉《南风窗》记者,但市长下了死命令,大家心里虽“犯嘀咕”,但也只有拼命赶工期。日夜不间断施工,则让周围的居民头痛不已。
上述南京官员称,“中山东路—汉中路”及此后规模更大的“三中路”(纵贯南京主城南北的中央路—中山路—中山南路)景观改造,是季建业履新南京市长后的亮相之作,也最能体现季的做事风格:一是,急于求成,“抢工期”必然会违反客观规律,不仅难以保证工程质量,甚至还会迫使相关人员铤而走险、人为造假;二是,面对争议,强力推进,“理解了要执行,不能理解也要执行”。
这一系列大动作也让熟悉季建业的扬州干部们恍惚看到了昔日的光影。季建业担任扬州市长后的“第一把火”,也是从整治扬州东大门的环境入手的。当时,扬州到处拆迁,灰尘,噪音,拥堵,扬州市民也是怨声载道。一位与季建业有过多次交往的江苏政界人士分析称,季建业把扬州的城市建设当作他最自豪、最重要的“作品”。因此,当季建业转任南京后,也希望把这一路径直接“复制”到南京,希望把南京打造成他的又一部“代表作”。如果做成功了,这也会算作季的一大政绩,“季建业刚到南京时还不满55岁,还有希望在仕途上再向上冲一冲”。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