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衍、应付、逃避、傲慢、推诿、冷淡、扯皮——这7种“官脸”最难看。昨日,深圳新闻网舆情工作室对深圳市各区、各部门及公营机构在10月份的舆情事件中所表现出的应对处置能力进行综合测算评估,有赞有弹,该工作室还语重心长提醒相关涉事单位:老问题总惹出新麻烦,处置个案之时要有大局观,各单位舆情应对要慎防错犯“7宗罪”。
赞
交警先发信息
整顿举措跟进
深圳新闻网舆情工作室在10月份当中,总共关注到与深圳有关的舆情事件117个。根据传播面、影响力,从中筛选出热点事件9个,通过专家点评和民意调查,形成当月“深圳市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
纵观对以上舆情事件的应对处置情况,工作室认为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和重视:老问题以不同形式再发作,止血之余要亮明长效治愈的姿态与决心。
该工作室提出:泥头车和排污问题由来已久,屡起波澜。但遗憾的是,跳不出“出事—整顿—再出事—再整顿” 的循环,公信力在这样的负面影响叠加过程中日渐损耗。“老大难”问题的解决确非易事,需要付出较多的行政成本,所以现有的处置方式总离不开“运动式”和“一阵风”的指摘。但面对逐步降低的应对效果和日渐高昂的信用损失,长效的规划治理和执行落实显得刻不容缓。
工作室认为,在舆情事件应对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出长效整顿的决心和办法更为必要——坪山新区的泥头车与校车相撞事故发生后,交警部门、坪山新区及教育部门,均频繁通过新媒体手段发布信息,减少猜测,舒缓质疑,表现值得肯定。更重要的是,有关于信号灯的设置和管理、泥头车的治理和整顿等方面的长效举措。有关“深圳泥头车事故率今年下降30%”的信息披露,从侧面又印证了管理的成效,给舆论一个松口气的理由。
弹
多部门“隔空喊话”推脱
公信力互相撕扯
大鹏多个保障房项目搁置引起舆论质疑,是本次上榜事件之一:自大鹏新区2011年从龙岗区分离,其辖区内的5个保障房项目就处于停工状态。10月21日,新华社等央媒关注部分项目工地积水成塘,晶报也曾就此作了报道。从21日到23日,龙岗区和大鹏新区分别通过媒体发话。大鹏先是以“财政紧张”为由,接着又提出“人数有限”,最后否定“资金不足”的说法,归咎于“项目没有移交”。龙岗一方则坚持认为,“大鹏新区辖区范围内的保障房理应由新区出资建设”,双方隔空对峙,各持一词。23日,市住建局宣称已多次组织协调会,试图解决项目移交问题,并研究把5个项目转成安居房。
深圳新闻网舆情工作室提出,多部门卷入同一事件,“隔空喊话”式的推脱,造成公信力的互相撕扯。一个舆情事件往往会牵涉到同一城市的多个部门:有的涉事机构在面对“分内”事时能够独当一面,而一旦处于“多角关系”中就进退失据,惊慌失措。这就使得此类事件一则是需要高层统筹,二则是需要互相协调,多方沟通,寻求解决方案—— 10月份上榜事件当中,龙华横朗小学安置地被抢建别墅一事,既是历史旧账,又因民办学校的尴尬身份与土地升值之间出现巨大的落差,导致舆论普遍认为决策者在取舍上有所偏向。而基层政府、教育部门以及规划部门,在数年的处置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推诿、粗心和冷淡更是加重了这样的印象。
与此类似,大鹏多个保障房项目搁置事件,起因于行政区划的“分家”,本应该由上一级部门予以协调善后,却因龙岗与大鹏两地政府通过媒体“隔空”喊话对峙、争辩,使这种互相扯皮的形象取代问题本身成为舆论调侃的话题。聚光灯下,保障房规划建设合理性等深层问题暴露无遗,将区域和个别问题延烧到全局,难以收拾。
该工作室认为,媒介素养低下,“雷人雷语”频出,会损伤深圳在全国舆论场的形象:“舆情是媒体追逐的焦点,所以在舆情处置过程中,避免不了要与媒体打交道。和媒体打交道最忌讳的是逃避,其次是傲慢。将媒体的来电来函都当做地雷推到别处,并不是合理的切割之法。有事之时,当然要主动发声,杜绝小道消息,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但主动发声并不等于敢说乱说,而要注意身份把握分寸,否则因为雷人雷语,效果适得其反。”
舆情工作室援例称:10月份的上榜事件中,深圳通小额支付以及不开发票等行为被市民质疑违规,但被认为有监管职责的市发改委和市交委,均把采访函推给了深圳通公司。对比其他城市,在一个涉及大部分市民的公共话题当中,这两个部门的沉默“显得特别怪异和暧昧”。而深圳通公司在处置过程中,不仅没法通过自说自话来平息质疑,也因为“违规但不会叫停”的表态遭受批评。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