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3月6日),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政协致公组提出提案,建议建立国家级广东区域协调试验区,为西部大开发提供经验。
西部大开发需经验支持
政协致公组认为,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由于西部大开发涉及自然、经济、市场体制、社会、文化、观念、区域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1999年在尚未理顺这些因素间复杂的关系并科学地对其作整体定位及总体规划的情况下,便仓促掀起西部大开发的高潮,因而在整个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西部大开发特别需要资金及人才的投入,但由于目前这一地区的综合投资环境及经济营运环境素质差,因而不但吸引不了东部及境外资金与人才,就连本地的资金及人才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外流。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要素聚集不成气候,投资软硬环境也较差,西部经济发展难以形成强劲的力度。
由于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各地状况差异大且情况复杂,因而其整体开发的启动难度大。在西部开发中靠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去探索经验,则有成本明显偏高及需时较长的不足。
为此,建议在国内选择一个区域差异程度较大且区域协调的基本条件较好的地方,建立一个区域协调试验区,集中调研,先行探索,在取得经验后,再向西部地区推广,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广东区域协调试验有参考意义
政协致公组认为,广东省是一个可供先行探索且具典型性的地区。它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在国内处于前列,但其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矛盾却比较突出。既拥有国内屈指可数的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也存在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欠发达的粤北山区。
广东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不但具显著的典型性,而且在通过优化区域协调以启动粤北欠发达山区经济开发方面,又有着如下多方面的有利条件:区域范围小。既便于集中力量在较短时间内深入研究问题及解决问题,又易于有效地引导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进行辐射。
地方政府拥有较多经济资源。靠近港澳的地理区位及先行一步的政策优势,使广东省在过去的20多年中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强省,有较为充足的财政资源以支撑对粤北山区的开发。
拥有区域联动的产业基础。珠江三角洲作为东南地区的经济火车头,以珠江主航道为界,分别形成了东岸以深圳、东莞、惠州为主的电子信息产品产业群和西岸以广州、佛山、江门、珠海为主的电器产品产业群。这一地区的产业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现代化工业转化。在一定的产业环境下,珠江三角洲地区被更替下来的产业极有可能被引向粤北山区。
筹资环境较为优越。只要粤北山区开发能建立起有序的市场秩序,并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市场资金将不成问题。
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好。开发欠发达的粤北山区有着较为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地方政府已将区域协调纳入发展规划。“十五”期间,广东经济发展已将粤北山区开发放在全省区域协调的层面上隆重推开。同时还相应地制定了产业政策,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促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粤北山区等地转移。这又将为粤北山区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国家级试验区需探索的问题
为使广东在区域协调方面的试验与探索,对西部地区及国内其它欠发达地区的开发有实质性的推广及借鉴作用,建议作为国家级的区域协调试验区的广东区域协调试验区的建设,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明确定位广东区域协调试验区的基本宗旨。广东区域协调试验区的建设应以市场机制及市场体系的建设为核心,重点探索:欠发达地区的开发需要政府的支持,但政府在其整体开发中不能代替企业和市场去争投资、选项目和分配资源。
在广东建立国家区域协调试验区,不必像先前建设经济特区那样,需要国家给予什么倾斜性的优惠政策,以保证日后其向西部地区推广的经验具更强的适应性。
此外,广东区域协调试验区的建设还必须高度重视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以适应粤北欠发达山区开发的需要。(记者 海燕 明昌 王巍 蜀梅 巫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