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重建伊拉克 美国、欧盟如何分蛋糕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4月19日05:18 人民网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密集导弹的集中轰炸,使绿地变成了焦土,学校变成了废墟,商场变成了瓦砾,清水变成了泥浆……伊拉克战后重建的声音已变得越来越清晰和明朗。250亿到1000亿美元的巨额建设资金需求将创造出一次空前而诱人的商机,并正在强烈吸引着各种政治与经济力量贪婪的眼光。
美国政府向谁下单?
没有人怀疑美国在对伊战争中是赢家,也没有怀疑美国政府在战后将成为伊拉克领土上的新“东家”。耗资上千亿美元推翻了萨达姆政权,美国再也不会干只洒钱不收获的蠢事,更不想在伊拉克重建问题上听到除美国之外的另一种声音。为此,美国白宫成立了专门负责战后重建领导和协调工作的办公室并单方面作出了大致的安排:在扫清军事方面的障碍和涉及拆除包括化学武器生产设施等方面在内的工程,由美国国防部负责通过招标选择公司;其他民用方面的工程则主要由美国国际开发署负责招标发标。
实际上,这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商业思想早在战前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作为伊拉克战后重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国际开发署在战前就制定了一份长达13页的伊拉克战后重建规划,除向为数不多的美国政界要员发送外,最近已经悄悄地向至少五家美国基础设施工程公司发出总额为9亿美元的合同招标书,邀请它们对伊拉克重建项目进行投标。公司名单如下:
哈利伯顿公司:美国最大的综合类公司之一,总部设在得克萨斯的休斯敦。二战以来就担任过多次战后重建工程,在去年《财富》500家美国大公司中名列第153位。现任美国副总统切尼曾从1995年起担任该公司首席执行官,直到2000年被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为止。凭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哈利伯顿公司自然处处优先。美国第一份伊拉克重建合同——乌姆盖斯尔港工程就是下达给该公司下属的建筑工程公司凯洛格-布朗-鲁特公司的。
比克特尔公司:具有100多年历史的美国著名建筑公司,总部设在旧金山。承担过胡佛大坝、横跨阿拉斯加输油管道等著名工程。在国际上参与过英吉利海峡隧道工程、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相关工程。尤其重要的是,该公司董事会成员包括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等知名人士,前国防部部长温伯格也曾是公司董事会成员。由于有“大腕”的背景,目前该公司正成为哈利伯顿公司的竞争对手。
福陆公司:总部设在加州,是美国最大的建筑公司。2002年的营业额达90亿美元。近年来该公司聘用一些原政府高级官员包括前国防部助理部长、中央情报局前副局长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在内的高官为董事会成员或顾问。在美国建筑行业占有独特地位的该公司将在伊拉克发挥巨大竞争力。
帕森斯公司:公司规模不算大,只有9000人。但布什政府现任劳工部长、唯一亚裔部长赵小兰在2001年出任现职之前曾是该公司的董事。尽管该公司对将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中发挥何种作用保持低调,但不少报纸分析人士认为,它的威力将令人侧目。
路易斯·伯杰公司:这家只有4000人的建筑公司多年来似乎不大起眼,但近年来却成为政府项目的重要合同商,特别是在布什政府中所承担的合同急剧增加,其中包括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到赫拉特价值3亿美元的公路重建工程,其能量可想而知。业内人士预测伯杰公司将是伊拉克重建中的一匹“黑马”。
据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敏感问题研究中心”透露,这些公司在2000年美国大选中曾给了布什总统大量捐款,此时得到的合同是它们两年前投入的回报。3月24日,第一份由美国国际开发署负责实施的伊拉克战后重建合同、价值480万美元的乌姆盖斯尔港工程已是名花有主,随后不久将有一大批港口、公路、桥梁、医院等工程也会顺理成章地落入主人腰包。
石油大饼怎样分切?
随着战争走向尾声,美国人想在伊拉克找到“大规模杀伤武器”的企图看来就要落空,既然如此,萨达姆“支持恐怖分子”的理由也越来越站不住脚了。于是,美国为石油而战的目的就不揭自破了。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查尔斯·培尼亚在最近的《芝加哥论坛报》发表文章反问的:“如果涉及的这个国家(伊拉克)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会如何呢?国防部声称,有12个国家在执行核武器计划,13个国家拥有生物武器,16个国家拥有化学武器,28个国家拥有弹道导弹,这些国家已经或者正在对美国构成威胁。但是这些国家中只有一个是世界上的第二大石油储备国。记住这个格言‘一切向钱看’……或者在这种情况下向石油看。”
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在联合国986号决议“石油换食品计划”下,重建伊拉克的大量合同流入到了德、法、俄等国的公司手中,而美国、英国由于长期与伊拉克敌对,所以自然分不到这块蛋糕。13年来的美国总是处在对伊拉克商业利益垂涎欲滴的苦苦煎熬之中。正是如此,美国决意炸烂伊拉克,利用战争打掉德、法、俄在伊拉克的石油开采合同和重建伊拉克的定单。
显然美国人打好了石油资源战后重建的如意算盘:让伊拉克人自己为战后重建埋单。美国白宫发言人弗莱舍表示:伊拉克是一个相对富裕的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能够担负重建自己国家的重任。最近,美、英宣布由伊拉克的石油收入支付战后重建费用,并冻结伊拉克在美国的财产,美国官方表示首先用伊拉克的财产支付战争经费,剩下的重建伊拉克。可以想像,随着伊拉克政权的更迭,伊拉克石油资源必将使美国石油公司财源滚滚。美国石油公司将会到伊拉克修复被战争破坏了的基础设施,让老油井恢复产油量,并为石油勘探和钻井公司提供后勤支持。有人估计,提供修复和重建服务的美国石油公司在战后一两年内能从伊拉克新政府手里拿到30亿至50亿美元的合同。突然间,美国副总统切尼曾担任首席执行官的哈里伯顿公司因此成为伊拉克战后重启石油业的幸运儿,可以乘机大捞一把。
实际上,就在美伊双方的士兵们还在战场上浴血拼杀,无辜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们还在炮火下哀号的时候,美国的石油公司已经在着手瓜分伊拉克的油田了。
据新华社4月6日报道,美国国务院官员6日在伦敦主持召开了一个由伊拉克各反对派和美国各大石油公司代表参加的秘密会议,讨论并制订伊拉克战后“过渡政府”同美国石油公司进行石油交易的计划。据伊最大反对派伊拉克国民会议的人士称,美国与大约6个月到2年内可能成立的伊新政府签订的石油合同大多数为合作形式。会议产生的结果将递交给美国退役将军领导的“过渡政府”或可能会产生的“任何过渡政府”。
即使大部分石油收入被美国石油商夺走,如果伊拉克战后政府能合理地使用剩余的少量石油收入的话,由于伊拉克石油出口总量很大,伊拉克仍然能得到缓慢的重建。但是,在美国所谓“过渡政府”控制下,大部分订单都会落在美国大公司手中,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不是公平竞争和自由贸易,而是垄断。在这种指定交易中,合同的价格就无疑由被指定的美国公司决定。因此,未来伊拉克被美国石油商瓜分过的剩余的少量石油收入还要被美国其他行业的公司再瓜分一次。
按照美国的计划,伊拉克人民的石油大饼首先由美国的金融家和石油商吃第1口,大约吃掉2/3;剩下的1/3,主要由拿到重建合同的美国包工头们吃第2口;然后还要由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几个“仆从国”来吃第3口;余下的还要养肥美国委任的总督和伪政权。
欧洲人能得多少?
围绕着由谁来主持伊拉克战后重建工作,拴在一个战车上的英国与盟友发生了明显的分歧。从布莱尔反复提出的“联合国在战后重建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声明的背后,国际舆论猜出了英国政府的动机:美国不能吃战争独食,英国应当与美国平分秋色。
但美国政府的单边行为却让英国人大失所望:美国援外署在已公布的8个价值近20亿美元的伊拉克重建项目招标中,明确规定只有美国公司方可参加投标,非美国公司最多当个配角,在分包项目中分一杯羹。而且已经发放的首批分别价值480万美元和710万美元的小合同也没能让英国人尝尝是什么滋味。这种局面促成了英法领导人围绕战后重建逐渐开始互相靠拢。法国总统希拉克办公室3月29日称,希拉克与英国首相布莱尔当天表示,希望两国能够在战后伊拉克问题上“密切合作”。双方一致认为,联合国在战后伊拉克问题上应该扮演重要角色。
按照常理,鞍前马后的英国“论功行赏”应当从战争中分得一块肥肉,但是目前正由极端保守势力掌权的美国,其推行的单边主义政策势必以损害英国的利益为代价,在瓜分伊拉克问题上,美国不会完全满足英国的期望,小布什亲自飞往北爱尔兰和英国首相布莱尔会谈,表面上对这个盟友给足了面子,但实际利益却分毫不让。按照猎人们古老的规矩,参与围猎的猎人无论出力多少都要平分猎物的皮毛和肉,而猎狗只能分得猎物的内脏。看来英国至今也没搞清自己的地位。
至于法国,应当说是美国的最重要的欧洲盟国之一,除了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经济和贸易等方面同美国存在一些利害冲突外,在大的政治军事方面与美国不存在多少原则性的分歧。但在这次反战中法国大唱主角,究其原因不一而论,但有一点则十分清楚,在美国单边主义盛行、不可一世的目前,美国恐怕不会对法国的态度表示谅解,在涉及重要经济利益的问题上估计更是如此。因此,法国试图在战后重建中捞一杯羹的希望十分渺茫。
对于与法国立场相近的德国和同情法国的其它一些欧洲国家来说,法国目前的处境可能就是它们处境的一面镜子。因此,凡是在对伊拉克发动战争以推翻萨达姆政权这一问题与美国的立场没有“保持一致”的国家,它们在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上恐怕都难以分到令自己基本满意的蛋糕份额。
中国把握几成?
截至2002年底,与伊拉克开展贸易业务的中国公司已达70余家;5年多来,在联合国“石油换食品”计划下,中国共与伊拉克签订并向联合国提交了791个总价值36亿美元的合同申请。而这一切的绝大部分都将湮没在战争的炮火声中。
战争不仅将伤害强加到无辜者的身上,而且也很难让无辜者分享到战争果实。中国公司在海湾国家的大笔业务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与石油能源有关的项目,这些项目在战后将直接在美英等参战国的公司中进行分配,因此中国公司在重建工作初期拿到发球权的机会目前来看很小;另一类是建筑项目,中国公司在这方面虽然很难通过正常的国际招标拿到伊拉克的大工程,但也能从总承包商那里分包到具体项目,就像他们在科威特和其它中东国家做的那样。
虽然战后伊拉克对药品存在着巨大的需求,但中国药品进入伊拉克则难度较大,因为伊拉克采用的是西方的医疗体系,与中国药品标准不同。如果中国药品想进入伊拉克市场,必须一种一种接受检验登记,而药品有上千种之多,全部检验耗时耗资太高,因此估计只有几十种中国出产的药品能在伊拉克有售。
尽管如此,一些专家还是强调,伊拉克战后重建仍然提供给了中国与中东贸易发展的契机。
在战后重建中,建材将有强烈的市场需求。尽管美国企图垄断战后工程建设,但如果千里迢迢从美国运输建材,不仅在经济上得不偿失,在时间上也迫不及待。而周边国家中只有俄罗斯和中国有能力大批量供应建材。因此,对中国的建材供应商来说这是个难得的商机。此外由于遭受多年制裁和战争的影响,伊拉克人民的生活水平肯定会大不如前,因此,物美价廉的中国轻工商品将会比从前更受欢迎,再加上伊拉克人对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商品有一种本能的抵制情绪,使得中国商品在伊拉克市场的占有率可望不断提高。据悉,国内一些贸易企业目前已向生产商采购帐篷、简易住房、电脑易耗品、笔记本、钢笔和乒乓球等商品,部分产品甚至已装入集装箱,等到航运恢复便立即起运伊拉克。
(网友:张锐)来源:人民网 2003年4月19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