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更加频繁,国际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抓住时机积极引进外资对我国经济改革具有积极作用,极大地缓解了我国部分项目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局面,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目前引进外资主要有三种渠道,一是“三资”企业方式;二是境外商业贷款;三是政府举借外债,其中政府举债占相当大的比重。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债务债出多门,而部分领导干部的短期行为又造成了政府外债的使用者淡漠还贷、借贷无序,致使管理失控,导致放贷容易收贷难的现象频繁发生。这种现象既不利于对已有项目进行管理,也不利于再次承借外债,同时还会影响我国在世界上的声誉。因此,加强政府外债管理,防范债务风险势在必行。
目前政府外债借入和管理上存在的弊端主要有:
1.在归口财政部之前借债窗口过多,缺乏统一的外债管理机构,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如债出多门、职责不清、统计口径不一,使政府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债务的整体运行情况,不利于对债务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消化。
2.由于个别领导的短期行为和“形象工程”,使一些部门和企业盲目扩张举债规模,片面追求举债的增长速度,造成整体规模失控,加重了财政负担。
3.没有确定一个统一的权威机构来统筹协调各部门所借外债期限分布、币种构成、利率结构和举借债务的方式,容易形成债务风险,加大举债成本,增加债务负担。
鉴于以上情况,我建议:
一、提高认识,明确职责,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举借和使用政府外债,其债务主体是政府,属于财政分配职能。合理、有效利用外债资金,发展经济建设是财政部门的重要工作,由财政部门归口管理是改善外债管理状态、提高使用效益、维护国家信誉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理顺关系、明确职责,避免形成大家都管,大家都不管的混乱局面,保证债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宏观控制外债项目的举借方式、规模总量、外债结构和使用方向,统筹安排,合理举债
1.不能为短期效应超负荷举债、集中举债,其后果是容易造成特定时期偿还债务负担过重,政府抽不出资金搞经济建设,更无法开辟财源,增加政府收入,使经济发展出现停滞以至倒退,给今后的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2.建立合理的政府外债结构,根据贷款的利息成本高低、汇率风险大小、偿债期限的长短、货币的“软、硬”状况,合理确定政府外债结构,控制汇率风险,降低利息成本,减轻财政负担,稳定经济发展。
3.尽可能多地采用BOT方式融资。BOT方式是国际上新兴的一种利用外资方式,本着资方和我方共同受益的原则,由资方先投资建设、经营,在一定时间由资方将整个项目移交我方。这样,无论项目的建设还是项目的经营管理都是成型产品,便于我方的接收和经营管理。
4.本着“先吃饭,后建设”的原则,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政府财政的承受能力,制定举借外债的宏观政策和中长期计划。
三、从源头抓起,重视项目的申报工作
目前,贷款项目的可研、立项和贷款的审批分别由计委和财政两个部门管理,由于分属独立的两个行政部门,所以无法掌握和控制计划总量,无法合理优化债务结构,同时还有可能造成竞相举债的严重后果,因此,建议贷款项目的可研和立项在报请计委审批之前,由财政部门先行确认。
四、重视外债贷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1.财政部门对项目的管理应包括项目的上报、转贷或担保、资金和财政管理、招标采购管理、技术和培训管理及债务管理等等。
2.建立动态外债指标监控系统。为使政府外债项目和管理更加趋向科学化、合理化和安全化,建立动态外债指标监控系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测算外债基本指标,能及时预测和规避风险。
3.采取贷款还贷保全措施。政府在为竞争性项目提供贷款担保时,要求项目单位提供反担保,以减轻债务风险。
五、建立健全还贷准备金机制
由于外债的债务主体是国家,事关我国在世界的信誉,必须及时、足额清偿债务。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准备金机制(并逐渐实行部门预算)。财政部门应按每年的外债应偿还额的一定比例从预算中安排还贷准备金,在项目发生还款困难时及时垫付,避免债务风险的积累。项目单位应按比例计提还贷准备金,存入本级财政专户。
六、对归口财政部门管理之前的外债项目的遗留问题,应由原有的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会商,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以便地方尽快消化原有债务,将新旧债务的管理有机地融合起来。
七、将政府外债列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制范畴。为落实对政府外债的监督管理,应将各部门、单位的外债状况列入党政领导干部任期责任的审计范畴,将债务落实到人,加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感,防止外债管理过程中短期行为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