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下的桥体按文物标准原样复制,永栖梧桐河畔
新快报讯 (记者 夏畅 通讯员 何志文)今日凌晨零点,见证了深港两地百年巨变的罗湖铁路桥整体迁移工程正式动工。这座长48米,宽20米、重250吨的“百岁寿星”将被平移18.75米到香港一侧的梧桐河畔,作为文物永远保存。
凌晨的罗湖桥头灯火通明,彩旗飘扬。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工程部的施工人员首先将早在8月份便搭建好的铁路便桥的T6、T7号接触网支柱拆除。接着,施工人员用千斤顶将重达250吨的罗湖桥顶起,架上铁路道轨,装上滑轮,两台卷扬机将钢绳套在桥两端,同时拉动,将罗湖铁路桥整体移动到离原位置18.75米的地方。拆下的桥体由于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因此原样复制后永久安放在原址旁边的梧桐河畔作为纪念。
据了解,这座建于1906年至1910年间的铁路桥,是由詹天佑担任顾问,中国人自行修建的桥梁。现场技术人员告诉记者,由于旧罗湖铁路桥桥墩阻碍深圳河泄洪,经常导致罗湖、新界遭到水浸。在原址上新修的铁路桥全长44米,宽20米,高11米。新的铁路桥在设计上更加注重深圳河防汛能力,防汛设计为50年一遇标准。同时,新的铁路桥在联网监管、高效通关等方面,提升了科技含量。
在迁移旧桥建设新桥的过渡期内,为了不影响深港两地的交通,广深铁路公司已搭建了便桥,接驳施工于上月21日完成。在新的罗湖铁路桥建成之前,所有过境列车将自原铁路桥一侧的便桥通过。开通后的便桥,对所有列车限速25公里/小时。
与旧铁路桥不同的是,见证深港两地发展脚步的罗湖行人老桥则被彻底拆掉,其文字图片资料也将按文物标准制作保留。这座连接深圳联检大楼与香港海关的行人桥,除了将进行桥梁下部的加固工程外,还将对行人桥进行扩宽,将现有的行人桥改作现代化密封式及装备空调设备的新桥。据了解,罗湖铁路桥和行人桥的两桥改造预计在2004年初全部完成。
风雨百年罗湖桥
罗湖桥坐落在香港新界与深圳罗湖区西南交界的深圳河上,最早是一座木桥,始建于清朝末年。
1881年,港英的海关从九龙迁到罗湖桥,在桥中间用红色油漆画线为界。
1887年4月2日,清政府在罗湖桥的北端设立九龙海关。其后,罗湖桥经过多次修建。
1906年,广九铁路修建时,罗湖桥成为铁路桥,以罗湖桥中孔北端第一个钢轨接头处为界,轨枕上打有“T731RB”和“RN”字样,北为华段,南为英段。
据史载:1941年抗日战争期间,英国军队为了阻止日军侵港,曾经将桥拆毁。日军占据香港之后,又对铁路桥进行重建。
1959年,中英双方出资将这座桥改建为铁桥,桥面铺设双轨。
1949年到1979年,深港两地不通火车。从内地运往香港的鸡鸭鹅猪及水果蔬菜等都要运到深圳换上货车,再经文锦渡和罗湖桥运往香港。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所有乘坐广深列车过境的旅客,都必须步行通过罗湖桥。遇有货物列车要通过时,要边防军战士和港方的警察通力合作,疏散人群,才能保证安全。
1981年,铁桥东侧新建了一座人行桥供旅客行走。我们现在说的罗湖桥实际上包括人行桥和铁路桥。
1988年,新的双层人行桥建成,上层为出境通道,下层为入境通道。
目前,每天平均有20多万人次通过罗湖口岸出入境,最多时达到35万人次。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