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想当美军活靶子 “雇佣兵”不愿帮伊拉克打仗
| |
| |
2002年10月25日13:52 人民网-环球时报
| |
|
如果美国真的对伊拉克发动攻击,世界舆论一致认为美为“刀俎”,伊为“鱼肉”。但伊拉克不会坐以待毙,为了最大限度地反击美国,伊拉克正四处招兵买马,其网罗的对象不仅有世界各地的狂热支持者,还包括雇佣兵。雇佣兵响应伊拉克的招募吗?他们怎么看待这场战争?近日,“久经沙场”的日本雇佣兵高部正树对外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伊拉克招募雇佣兵的内情。
平坦的沙漠地形对美军武器来说非常理想
9月初,我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是我在波斯尼亚作战时的战友,也是我们那个战斗分队的队长,叫萨芬·埃尔克。他单刀直入地问:“伊拉克正在招募军人,想去吗?”我和其他雇佣兵之间讨论伊拉克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有趣的是,这些人得到的消息基本上都来自埃尔克,很显然,他从中扮演着掮客的角色。“如果去,对方付多少钱?”“他们付美元,大概一个月6000左右,当然了,像咱们这样有经验的老手,如果同意为他们训练预备队的话,会得到更多的报酬。任务也很简单,就是对关键设施进行保护。如果你愿意,进入伊拉克的一切手续包在我身上。不用担心,那儿并不是地狱,维里奇知道。”送走埃尔克,我想到了维里奇,他是克罗地亚人,曾经也是个雇佣兵,我们在一起时经常听他讲在海湾战争中英勇抗美的故事。
第二天我拨通了维里奇的电话,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我非常需要这位“海湾英雄”。当我说到希望他提供帮助时,他顿住了,过了好长时间才听到他的声音,“说实话,老朋友,我们当时确实作好了各方面的准备,但最终还是错过了那场战争。那是1990年12月,中间人找到我们,由于报酬实在太诱人了,所以包括我在内的5个人都答应到伊拉克参战。但就在即将进入伊拉克的前几天,约旦突然关闭了约伊边界,我们没办法,只好寻找其他路线,就在这时,海湾战争打响了。现在想起来,真是上帝保佑,没让我们参加那场可怕的战争,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在电视上看到的情景:被烧焦的伊军士兵的尸体贴在坦克外壳上。虽然在波斯尼亚我们无所畏惧,但在伊拉克则完全不同。它的地形对美军的武器来说真是再理想不过了,到处是平坦的沙漠,也许你还没见到美军就已经被凝固汽油弹烧成灰了。再说,他们找你去是不会让你保护萨达姆的,你的作用就是用丰富的实战经验来训练士兵,用一技之长来操纵高科技武器或者以特殊身份迷惑美军,最后的出路不是被俘就是被杀,所以给你一个忠告,要想活下去,离伊拉克越远越好……”
雇佣兵将被配备在精锐部队的防御圈之外,削弱美军,保护主力
埃尔克说雇佣兵到伊拉克的任务就是对关键设施进行保护,但这好像不会是我们的工作。因为一些重要的地方,如总统府、司令部、情报机构、电视台等都将是美军首轮空袭的重点目标,我们作为步兵,防空能力几乎为零,所以根本就谈不上对这些设施进行保护。而一些隐蔽的战时指挥所、军政要员的藏身处都会对外严格保密,保障他们安全的将是精锐的总统卫队而不可能是雇佣兵。在城市防御中,尤其像巴格达这样的城市,防御主力应是共和国卫队,雇佣兵中的狙击手也许会参加巷战,大多数人将被配备在精锐部队的防御圈之外,起到削弱美军,保护主力的作用。
现在的伊拉克可谓四面楚歌,北部山岳地带有库尔德反政府武装和“危险”的土耳其;东边是“靠不住的邻居”伊朗;南面是与美国走得很近的沙特;西边是“和事佬”约旦。虽然各国现在都表示不支持美国打击伊拉克,不让美军使用本国领土发动战争,但事到临头,就很难说了。因此,伊拉克很难把兵力完全集中在科威特一侧,这就要求它必须扩大兵源,而招募雇佣兵是最实际的做法。招来的狙击手可以参加巷战,大量杀伤美军;军事教官可以帮其训练部队;身经百战的老兵能组成战斗力极强的突击队。战局一旦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部分极端的伊斯兰雇佣兵将会对美军的后方基地和以色列目标发动致命的一击,也就是用安装了化学弹头的导弹发动袭击,以造成局部恐慌,为萨达姆撤退赢得时间。
“佣金少了一半,危险增加了10倍”
与同行在一起,我们又谈到了伊拉克。有人说:“如果把10年前的海湾战争看成一个40岁的男人打一个10岁孩子的话,那么现在‘他们’都变了,变成30岁的男人打8岁的孩子了。”还有人说:“佣金少了一半,危险增加了10倍,看来联合国的经济制裁还真管用。”
从接到消息到现在已经一个月了,在我认识的人中还没谁表示要去伊拉克,原因很简单:从钱的角度来说,这样的佣金在“业内”是比较可观的,但危险实在是太大了,去了基本上就是给美军当活动靶子。另一方面,“9·11”改变了我们很多人的看法。“9·11”之前,很多雇佣兵看不惯美国的霸道行径,都说要去支援伊拉克,但美国开始反恐战争后,大家的想法变了。从事我们这种职业的人都有一种烦恼,就是打完仗没有一点荣誉感。
正规军的士兵伤了是英雄,死了是烈士,而我们死了都不能让人知道,以前很多人可以用“我们从事的是正义事业”这句话来安慰自己,但现在如果去伊拉克,不仅不能让人知道,还会被扣上“恐怖分子”的帽子,这让不少“热血青年”望而却步。(摘自10月16日日本《SAPIO》杂志)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