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未来3年,中国人有望梦圆太空。那么,谁将成为中国第一批宇航员?太空之旅又将如何进行?在昨天举行的上海科技周报告中,上海航天局、“神舟”号推进舱主任设计师刘宗映研究员,首次披露了中国人“进军”外太空的有关细节。
瘦小精干才合适
刘宗映曾在北京航天城为宇航员上过培训课。他介绍,中国首批候选宇航员总共14人,其中2人曾在俄罗斯受训。“他们都是从中国最优秀的歼灭机或强击机飞行员中选拔出来的,年龄在30岁左右,绝对属于百里挑一。”
在一般人想象中,太空人应该高大魁梧。但事实上,所有候选宇航员的身高都在1.7米左右,体重限制在50公斤上下。刘宗映解释,在有限的空间里,高个子不及矮个子操作灵活,体重超标者则可能使太空舱负载过重。
目前,所有候选人正进行最后阶段的操作训练和体能训练,“艰苦程度非一般人可想象”,而中国第一代太空人就将从中产生。
太空食品20多种
刘宗映透露,进入太空后,宇航员的主要活动空间在轨道舱中。轨道舱长2.8米,直径2.25米,位于飞船的前部。
虽然“生活在别处”,保持个人卫生仍很重要。刘宗映介绍,宇航员甚至可以每天更换内衣,所有内衣都是一次性材料制成的。至于外面的宇航服,造价则高达“千万元量级”。
“神舟”号的菜单也很丰富,有多达20种选择。不过,太空食品并非一般的蔬菜水果,而是一块块特别加工过的“压缩砖”或“牙膏管”,兑上一定比例水后,能够恢复原形,味道也不错,里面包含了所有需要的营养成分。
一旦宇航员生病,则可以启动特殊按钮后,令太空舱紧急返回地球。
电池板强于俄罗斯
在外太空期间,“神舟号”将使用清洁能源——舱外两对主太阳电池阵,可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
刘宗映透露,两对电池板加起来足足有36平方米,供电量比俄罗斯太空飞船还大。“电池板面积越大,提供能量越多,就能维持更多的空间实验。”
令上海人自豪的是,两对太阳能电池板正是“上海制造”。除此之外,上海提供的关键技术还有:彩色图像传输设备,可使地面工作人员同步看到太空舱中的一举一动;1200平方米的降落伞,可供返回舱安全着陆。
据悉,中国人的太空计划基本分三步走:实现载人航天——建立空间实验室——建立空间站。
刘宗映介绍,在空间站之前,我国将首先建立小型空间实验室。实验室有人短期照料,届时,宇航员可以在其中开展大量的科学实验。(记者张咏晴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