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莲地震120公里外的台北受难 学者发现其中原因
2002年5月3日16:13 新华网
|
新华网香港5月3日电 台北消息:台湾学者最新的研究发现,由于花莲至台北地下构造的特殊性,使得花莲地区发生地震传到台北时会发生“地震波聚集效应”,再加上台北盆地的“场址效应”,使地震度不减弱反而加大。因此,出现花莲发生地震,受到重创的却是与之相隔120公里的台北市的“怪现象”。
1986年花莲发生地震,造成台北楼塌,10多人死亡;今年3月31日花莲又发生地震,台北国际金融大楼起重机掉落、多人死亡。
台湾地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叶义雄对此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他根据台湾东南西北不同震源所发生的10多个地震对台北造成的影响,进行地震波的研究,结果发现,由于花莲至台北间的特殊地形,当花莲地区发生地震时,地震波会以“东南”向“西北”方向对台北传递,此时便会发生罕见的“地震波聚焦效应”。一般来说,地震波是传得愈远,震度就愈弱,但如果产生“地震波聚焦效应”,就会使地震波的波线在到达台北时,都集中在一起,因而加大地震的能量。
研究还发现,台北盆地由于土质松软,因此,当地震波由下向上传送时会有“加大”的反应,这就是地质反应之一的“场址效应”。
当花莲发生地震时,由于“地震波聚焦效应”和“场址效应”同时对台北产生作用,因此对台北造成重大影响。
研究人员认为,由于地震波传送至少需要15秒至20秒时间,因此,未来只要能做好花莲地区的地震速报,一旦发生地震马上通知台北相关单位,抢在台北发生地震前5秒到10秒的时间,作出防震措施,就可把地震带来的灾害减到最低。
研究人员还发现,近年来南澳及花莲地震的次数有愈来愈频繁的趋势。根据历年来的观测纪录,1900年至1994年,南澳这一带,1个月大约发生30到40次有感或无感地震,且规模不大。但是在1994年5月至6月间,南澳发生一次规模达6.6级地震后,情况似乎有了改变,从此以后,一个月发生的地震次数达到七、八十次以上,而且规模有加大的趋势。(完)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