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现状的最新解读
本报记者 刘畅
经济总量显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此项指标,中国是美国的1/8;经济增长率显示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中国是美国的两倍。而经济增量,则是经济影响力的表现,中国是美国的3/4。
■本报北京3月15日电
对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2年中国GDP增长8%的结果,宋国青脸上写满自豪,“一切尽在预料中。”
早在2002年3月,宋国青就提出,当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坐8望9(8%到9%)”,这一预测有点石破天惊,当时美国、欧洲、日本等均出现了经济衰退,大多数人对中国经济持悲观、谨慎态度,认为增长率不会超过7%。
宋国青曾是“最早指出中国将出现通货紧缩的学者”之一,作为北京大学教授,早在1998年2月,他还预测当年价格指数将下降1.8%,当时,也是“惟一预测价格指数为负数”的,结果,当年实际下降2.6%。
宋国青说,一年前,由于怀疑中国的统计数据,国外有人认为“中国经济不行了”。一年后,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又有人“180度大转弯”,认为“中国经济不得了”。以上种种议论、猜测,宋国青认为,主要是忽略了经济增量的影响,就增量意义而言,中国已成为第2号大国。
所谓增量,即增加量。经济总量显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此项指标,中国是美国的1/8,经济增长率显示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中国是美国的两倍。而经济增量,则是经济影响力的表现,中国是美国的3/4,尤其是增量,对全球经济短期波动影响较大。
宋国青解释,这一计算方法,排除了服务业,因为,服务业成本差距大,比如,中国教师、警察平均工资不过每年1万多元人民币,而美国同样行业,可能5、6万美元,排除服务业来计算、分析中国经济增量,就是一种“最保守的方法”。
宋国青说,按照这一方法,经济增量上,与美国差距不大,而将日本、德国等经济大国远远抛在后面。仅就商品部分增加量而言,目前,全球份额,美国占30%,中国占20%,世界其他地区占50%。
宋国青认为,分析增加量,有利于正确估计中国经济的影响。比如,居民日常消费,并不能把全部家产卖掉、卖房卖车去旅游,而是增加收入部分,用于购物、旅游等日常消费。
认识增加量的作用,在于正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大国效应”。以世界粮食市场为例,中国进出口影响着粮价波动。即使中国粮食进出口绝对数量很小,变化量不大,也引起强烈的价格变化。“我们忽视了增量意义上的影响,没有把自己当成大国,因而,不注意信息的公开、透明,对全球市场波动影响很大。”
宋国青说,告诉一个饭店,明年有1万人来吃饭,可以早做准备,即使现盖房、开店都来得及,但是,如果深更半夜,突然来了1万人要吃饭,就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中国经济也是这一道理,由于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加之中国经济增量意义上已仅次于美国,就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很多影响。美国对诸如粮食、石油等信息完全公开透明,这就减小了对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
增量大小,与预测误差关系密切,宋国青呼吁,中国政府、企业界要关注中国经济增量对全球经济短期波动的影响,时刻想到“自己是一条大船”,在商品、石油、粮食供需上,尽快信息公开、即时发布。
中国国内政策是扩张,还是紧缩,也影响较大。“当然,从长远眼光看,增量作用并不大,总量依然起到主导作用。”宋国青强调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