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上午10:50,来自江西省的全国政协委员36人抵达北京西郊机场。笔者随机采访了一位刚刚走下飞机的全国政协委员。他告诉记者:“我最关心的是教育问题,同时我也感到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一份责任。”他就是毕业于德国法兰克福的教育学博士、“私立南昌创世纪综合学校”校长、江西省侨联副主席黄晓浪先生。
这次偶遇的采访使我嗅到了他对于我工作的“价值”。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在对黄晓浪博士连续三次的访问中,一个雄心勃勃、对祖国的教育事业饱含赤诚的学者形象深深印在脑海里。
“我最关心的就是教育问题。我们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复兴,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教育一定要‘大谈特谈’。”访谈中黄晓浪博士可谓三句话不离本行。这次来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他一共带来了三个提案,全部是教育问题。
从放牛娃到教育学博士
黄晓浪在江西南昌这块老区的红土地土生土长。作放牛娃的童年留下了无尽的回忆,也培养了他热爱故土、热爱生活、能吃苦、执著于理想的个性。凭着顽强的个性与刻苦的精神,1977年黄晓浪考入了广州外语学院德语专业。如饥似渴地学了四年,对外国语言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的同时,又考上了外国文学的研究生。研究生三年,黄晓浪苦苦思索了今后的人生道路,具有强烈使命感的黄晓浪认定,要使中华民族真正的崛起,教育改革是一个根本性问题。三年下来,黄晓浪取得了两个文学硕士学位,也做出了一个令亲友费解的决定:放弃了喜爱的文学专业,决定投身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教育。
1986年,黄晓浪获得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培养第三世界青年科学家的奖学金,远渡重洋赴德留学。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教育学,并破例获得直接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的资格。十年弹指一挥间,黄晓浪取得了博士学位,建立了家庭,拥有令人羡慕的职业,丰厚的待遇。本来极为诱人的一切,却令他苦恼起来。因为一种“为中国教育事业作点事”的使命感召唤着他。
于是,1996年6月,黄晓浪说服了父母兄弟,谢绝了德国朋友的挽留,清理了营造十年的家,带着同在德国留学的妻子,抱着刚出生4个月的孩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南昌。
从“骗子”到校长
抱着满腔热情和美好的理想,黄晓浪开始在南昌着手创办自己理想中的私立学校——“私立南昌创世纪学校”。租教室、买设备、请教师……。接下来的招生工作对黄晓浪来说简直是一个噩梦:至招生结束时,一共才招了八个学生!黄晓浪甚至被人当作“骗子”。委屈、孤独、迷茫、笼罩了黄晓浪的整个心灵。家人朋友也劝他:“已到黄河,该回头了!”
这个打击,黄晓浪还是挺住了。“信念是产生前进动力的源泉”,黄晓浪曾经这样告诉记者。当时任南昌市主管教育的市长刘运来也给了黄晓浪莫大的鼓励:“中国需要现代陶行知,家乡需要你们回国办教育!”
当时的创世纪学校校舍是从一个工厂租来的房子,条件极其简陋。学校唯一拥有的交通工具是一辆小三轮车。为了节省每一分钱,能自己做的事,就亲自动手。教室墙壁年久发黑,黄晓浪就和妻子一起弄来石灰水刷墙,学生用的床也是自己动手油漆,常常一干就是一夜。建校施工的那一年,黄晓浪干脆打起赤膊,穿着短裤和工人们一起干、一起吃、一起住。
经过4年苦干,创世纪学校终于发展成一个具有优雅的校园环境、先进的软硬件设施,有300余名教职员工的省级重点中学。黄晓浪终于从艰苦的创业中闯过来了。
致力教育创新,胸有鲲鹏志
“中国的发展需要创造。”黄晓浪是这样说的,也一直在这样做。
在六年办学过程中他努力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和西方教育的精华结合起来,首创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创造教育模式”。它以“创造教育”为灵魂,以“独立、合作、创新”为校训,把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全部课程,各种特色课程和新型校园文化融为一体。开设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课程:如情商课、行为能力课、创造课、语言创造课、自救课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私立南昌创世纪学校”连年被南昌市教委评委“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1999年,被省教育厅推荐列为“中国特色学校”,同年,国家教委、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中宣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联合授予学校“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先进集体”。
一系列的成功与荣誉面前,黄晓浪表示做得还不够。“相对来说,我们的教育变革步伐还比较慢,全社会都应加大对教育的支持、重视与投入力度。” “感觉到担子很重,沉甸甸的装了蛮多的事心里,脑子里。”
雄心勃勃的黄晓浪博士告诉记者,我的奋斗目标是:“探索一种全新的、面向未来的、科学的基础教育模式。”鲲鹏展翅,志在九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