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八月二十三日电 题:中国报业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
中新社记者阮煜琳
八月一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治理报刊摊派实施细则》,不仅千余种公费订阅的报纸和行业报将受到影响,制止摊派发行及报刊人事的改革也必将波及更大范围的媒体,有关报业专家日前评价,此举必将加剧中国报业的企业化和市场化,标志着中国报业改革已迈入实质性阶段。
《细则》出台后,被称为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中国报刊“铁腕”整治行动在全国拉开序幕。广东省将有三分之一的报刊被初步列入治理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的专项整治范围,湖南将有八十八种报刊列入整治范围……
二OO二年,中国报刊两千一百三十七种。有学者认为,其中大约一千两百五十种以公费订阅为主的报纸在这次改革中受到的影响最大,而占据中国报纸总量半壁江山的千余种行业报业也将面临“生死”抉择。
河北大学媒介经济研究所所长、媒介经济学家曹鹏在采访中说,长期以来中国报刊是典型的政企不分,往往政治宣传没有做好,却又不是按照市场规则操作的企业。有些报刊甚至表现出不讲质量和服务的官商特点;一些报纸出现严重的机关化、官僚化倾向,既不符合新闻规律,质量、效率也很难保证。而得到政策支持的报刊摊派发行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也显然有悖于新闻出版事业的性质,报刊影响力、权威性、严肃性也因此大打折扣。
“现在的报刊市场秩序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近年来报刊市场的不正之风年愈演愈烈,而政企不分、报纸机关化正是这种情况的万恶之源。中国传媒市场很繁荣,但内里机制上有很多错乱,如权钱交易造成的报刊无效发行等。”
曹鹏认为,该文件的出台造成的最大的冲击和影响就是让中国报刊更加市场化,把市场中以前混乱的关系理顺,主要是解决新闻事业中的政企不分问题。以前的报业整治是概念性的,这次已经涉及到实质性内容。
首先,推动了中国新闻传媒的产业化、企业化和市场化,是前一阶段报业集团化的深化。近年来各地报业集团的相继成立,使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报刊治滥治散有了基本框架,小报小刊都可以分门别类地进入大的报业集团,此举也必将导致中国报业集团化的加剧。
其次,推动报纸专业水平、报业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报社内部从总编到编辑、记者的官员身份弱化了,会更加强报纸文字加工、读者调查等方面的专业水准。
第三,过去报社领导以官员任命为纽带,还是沿袭政府机关的做法。这次公务员不许兼任报社总编等人事制度的改革意义深远,可以说涉及到了报业改革的根本,最大的好处是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这也是根治报刊散滥状况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四,明确了所有权的问题,部委机关不再办报,尤其是省一级的税务、公安等职能、权力部门不再办报。过去权力部门、政府职能部门把报纸当成商品,以工作的形式、政治的名义搞权钱交易,是很露骨的强买强买行为。
曹鹏预言,除了极重要的关键媒介,新闻单位的行政级别也将逐渐取消,变成真正的事业或企业。
《细则》规定,对未达到国家规定报刊出版质量标准的,或主要在本系统内征订发行、读者自费订阅数量不足发行总量百分之五十的部门报刊,予以停办。
对此,曹鹏博士认为,把报刊市场分为自费订阅和公费订阅不科学。自费订阅作为概念其实不全面,应该是自愿订阅,不一定要把报纸当作家庭个人用品来看待,因为公司企业订阅也不是自费订阅。有的报纸不是针对个人的,很难想象个人会购买指导政府采购的《政府采购信息报》。
这位资深报业专家认为,一味强调是否自费,掩盖了事实的真相,一些有价值的报刊会受到影响。摊派是没有生命力的,但不是公费与否的问题,体现在报刊市场最重要的是自愿购买,这也是对中国报业市场客观评说的一个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