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广西消息 据南国早报报道,南丹“7·17”矿井透水事故发生后,由于井下情况不明、透风不良、高温、恶臭等原因,抢险工作异常艰难,但1700多名抢险人员不畏艰险,苦战20天,终于在8月20日晚8时许把水抽干。 拧颗螺丝休息5次
在正常情况下,拧一颗螺丝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在南丹矿难抢险井下,拧一颗螺丝竟要休息5次或换5次人。
乍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然而这是事实。因为出事矿井往往离地面一两千米深,那里温度通常达40摄氏度以上,加上空气恶臭,即使不干活也难耐。据抢险人员介绍,在海拔-145米以下,习惯这种环境的人最长可以呆15分钟,而一般人只能呆5分钟左右,然后就要退出100多米到稍微凉一点的地方,或轮流泡在装水的斗车里休息20至30分钟。
身体像散了架
“我是第一批下井的,由于井下缺氧,开始时很不适应,上来后身体就像散了架似的,软绵绵的就要瘫倒,幸好旁边的人马上把我扶住……”说这话的是河池地区行署一位副专员,他以前对下矿井并不陌生,但这次下事故矿井感觉却完全不同。
南丹“7·17”事故矿井不仅缺氧,而且井下情况不明,环境极其复杂。据介绍,这里的矿井深度在全国有色金属矿井中是少见的,而且没有一张图纸能规范标示整个矿区情况,甚至连专家也很难看懂矿上人员画出来的示意图。
抢险期间一直坚持在南丹的自治区政府领导,经常到矿井现场指挥,甚至下到离地面近千米深的井下,一呆就是两三个小时。据了解,在南丹矿区参加抢险工作的县处级干部总共有上百人。
机器难正常运转
“7·17”事故至今已一月有余,许多遇难矿工尸体在水中浸泡得面目全非。尸体腐烂,发出浓重的恶臭味,加大了抢险工作的难度。一位从机关调来的干部说,他第一次下井时一直想吐,然后几天不想吃东西。在臭味特别重的地方,抢险人员只能呆一会儿就得退出来一段时间……
高温、空气恶劣不但人受不了,甚至影响机器正常运转。8月18日,为了尽快抽干拉甲矿的水,工作组分几批,先后组织50人的精干队伍,下到海拔-160米处,安装100kw抽水系统。由于高温、空气恶劣,机器直到20日早晨后才正常运行。
尽管如此,抢险人员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克服重重困难,把抢险作业一步步向前推进。至发稿时间(8月22日),已找到79具遇难者尸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