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傅明毅 唐文俊 本报北京3月25日电 今晚,中国北京航天城。作为中国航天飞船的飞控中心、航天测试的神经中枢,这里担负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行任务的指挥调度、信息处理、监控显示、分析和飞行控制等任务。 宽敞、明亮的现代化指控大厅里,4块面积为48平方米的巨幅液晶光阀大屏幕上,显示着从酒泉载人航天发射场传来的壮观画面:高大的发射塔架拥抱着乳白色的巨型运载火箭,火箭上端承载着中国航天的骄子———“神舟”三号飞船。标示着飞船飞行时间、北京时间、任务时间的大屏幕,不断地跳跃着各种改装控制数据。数百台终端微机的显示屏上,跳动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大厅里传来的各测控站(船)洪亮、准确的报告声此起彼伏,任务进程的紧张气氛不断加剧。 在今天的参试阵容中,30岁左右的年轻人占80%,他们大都是1994年以后毕业的博士、硕士和本科生。 据该中心负责人介绍,在这次任务中,中心主要担负着试验飞船遥测数据接收、处理和显示,遥控指令和数据注入实施、轨道计算和确定,飞船返回控制监视和搜救指挥以及留轨舱的长期管理等任务。与“神舟”一号、“神舟”二号飞船试验任务明显不同的是,这次任务新增加的逃逸救生功能,是技术人员集智攻关、团结拼搏,最终攻克的一项新技术。“10、9、8、7、6……”扬声器里传来最后读秒的报数声,大厅里的气氛越发紧张起来。“点火!”“起飞!” 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神舟”三号飞船拔地而起,直刺苍穹,渐渐地变成了一个小小的亮点,最后消失在无穷的天际里。 就在飞船进入苍穹的瞬间,描绘出我国西北地区版图和火箭飞行理论曲线的大屏幕上随即出现一个小小的红色亮点,标示船箭实际飞行的曲线缓缓地向前延伸———“××发现目标!”“××跟踪正常!”“××发现目标!”…… 来自地面测控站和远望号测量船的测控数据源源不断地汇集到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 船箭在上升段时,技术人员通过数据紧密监视着箭船飞行的情况。一旦飞船系统发生故障,他们将及时作出判断,采取逃逸救生应急对策,确保飞船安全。 发射后约10分钟,船箭分离。此时,坐在指挥台前的一位年轻调度员果断地发出了指令;随即,遥测机房内一位年龄不足30岁的技术人员用鼠标点击了发令键,向飞船发出了入轨指令。这是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向飞船发送的第一个极其关键的指令。从北京指控中心发出的指令,大约1秒钟就可以到达飞船,飞船将按照相关指令执行相应的太空动作。 在轨道计算的机房里,科技人员正目不转睛地监视、处理着计算机显示屏上一行行流动的数字,手指在飞速地敲击着键盘,计算着飞船实时轨道。船箭分离8分钟时,轨道专家组综合技术人员的计算结果,进行了轨道根数选优,得出了飞船入轨参数。 稍顷,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正式宣布:“神舟”三号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顿时,指控大厅里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据技术专家透露,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对飞船的实时轨道计算精度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此时,指控大厅大屏幕蔚蓝色的背景下,相互交织、排列有序的飞船飞行曲线,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神舟”三号飞船仿佛一只牵在手中的风筝,正按照预定轨道在太空中尽情地遨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