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试验表明“哥伦比亚”号确系被泡沫材料“击落”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5月31日01:47 人民网 |
|
|
人民网5月31日讯 负责调查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解体原因的专家近日通过模拟实验证明,在这架飞机今年1月16日发射升空几十秒钟后,一块从机下燃料箱上脱落并击中左侧机翼的泡沫绝缘材料是导致“哥伦比亚”号在返航途中爆炸解体的罪魁祸首。此前,各界专家虽然纷纷提出这一被官方戏称为“泡沫理论”的假说,但始终缺乏强有力的科学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论点。本周四,调查人员使用一块大小成色相同的泡沫材料,以同样的速度和角度撞击到模拟的“哥伦比亚”号左翼受伤位置。
专家透露,这次撞击威力巨大,造成机翼前端一片密封条被掀开条深深的大口子。据悉,这个“伤口”有22英寸长,最深地方将近四分之一英寸(一英寸大约等于3厘米)。调查人员从“哥伦比亚”号残骸上发现,左侧机翼前端隔热瓦发生严重破损,结果在飞机返航途中让超高温空气以此乘虚而入,并从内部摧毁了“哥伦比亚”号,导致七名宇航员魂归太空。据说,由于本次模拟实验中采用的“假哥伦比亚”制作材料比真品结实一些,因此在今年1月16日当天产生的“直接伤害”可能会更严重一些。
今后,有关方面将使用与航天飞机一模一样的强化炭纤维材料重建“哥伦比亚”号的左侧机翼前端,并且以此来彻底证明自己的推测。本次实验将在今年六月早些时候进行。据透露,上述货真价实的航天飞机材料来自一艘名为“企业”号的试验航天飞机,这架飞机并未真正升空,但曾开展过几次试验飞行。由于这种材料成本非常昂贵,每块价值80万美元,且需要18个月时间来进行生产,因此为验证假说的初步试验只好采用相对便宜但更结实的玻璃纤维来进行,但这一实验产生的结果已相当令专家满意。
从各方面获得的数据分析,这块脱落的泡沫材料重量为大约1。67磅,当时它以将近1000公里的时速击中“哥伦比亚”号机翼前端并在很小的面积上形成了一吨多的冲击力,再结实的航天飞机隔热瓦也无法抵挡这样的破坏力。此外,由于当时泡沫材料以每秒30圈的速度旋转着撞击“哥伦比亚”号,更让其具有“杀伤力惊人的钻头功效”,这种情况对机体产生的杀伤力可想而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曾宣称,如果自己能及早确认“哥伦比亚”号受损情况,可能派遣另外航天飞机“上天抢救”。
从“哥伦比亚”号左翼传感器上获得的最后阶段数据显示,这架航天飞机在返航途中进入大气层后,在经过夏威夷上空时,超高温空气开始从遭到撞击部位形成的缝隙中入侵隔热瓦下面,并直接从内部完全摧毁了“哥伦比亚”号。由于航天飞机在重返大气层时依然完好无损,直到飞临得克萨斯州上空时才完全解体,说明机体表明破损不太大,因此超高温空气通过一点点入侵烧坏了“哥伦比亚号”机身,并形成了美国载人航天史上又一重大悲剧。
NASA强调,因“哥伦比亚”号事故而集体停飞的美国航天飞机,可能于今年底或者明年初搭载四名宇航员重返太空,继续进行有关的科学探索活动和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工作。据悉,有关方面将在今年夏天就哥伦比亚号事故做出最后报告,并为美国剩下的三架航天飞机(“发现”号、“奋进”号和“亚特兰蒂斯”号)继续服役到2012年乃至2020年,制定出切实可靠的补救措施。一些主张“退休”这些航天飞机的人士指出,维持如此小规模的机群成本太高又不能保持安全,这让美国根本无法体验出航天飞机“可多次反复利用的优势”。(高轶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