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我军动态 台海风云 军事图集 周边军情 外军新闻 兵器大观 烽火岁月
[编者按]

  在上期的搜狐军情战中我们向大家介绍了我国海军中的“国际纵队”,今天我们将向大家介绍中国陆军序列中的“洋兄弟”。

  同海军和空军装备相比,中国陆军国产装备所占比例最大。但关心我军情况的观众还是能通过电视、杂志等媒体发现不少我国陆军装备中的“洋面孔”。出于种种原因,目前很多人耳熟能详的“洋将”大都集中在中国陆军的新鲜血液——陆军航空兵中。与海空军俄式装备唱主角的情况不同的是,在我国陆军中,外援绝对可称的上是来自“五湖四海”......

编辑:张鹏

  现代战争的发展,使各国军事家看到这样一个现实:作为“树梢杀手”——直升机的出现,争夺地面低空优势,成为现代陆军角逐的新战场。陆军航空兵是一支以直升机为主要装备的现代化技术兵种。它作为一支独立的兵种,虽然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但来势迅猛。但是,我国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不注重陆军航空兵的发展,以至于开始发展陆航时,竟然没有合适的武装直升机!

  众所周知,和固定翼飞机制造业相比,中国的直升机制造业不但历史更短,而且技术更加落后。很大程度上,以中国空军为主要主顾的中国直升机工业在几十年间受困于狭窄的国内市场,技术上又遭到封锁,以至于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刚刚开放的时候,连一架自行研制的直升机都拿不出来!无奈之下,中国路航开始了“引进”之旅......此次军情站在介绍这些“洋外援”的同时也希望能早日将我国自行设计的各型直升机介绍给广大读者。

 

  我国在70到90年代先后引进了苏联米里设计局著名的中型多用途直升机米-8,以及其重大改型米-17,以补充陆军航空兵薄弱的航空力量。

  由于我国研制的直-5设计年代久远,后续研制的直-6、直-8等不是未定型,就是不断拖延,米-8和米-17的到来无疑缓解了紧迫的需要。米-8进口的数量较少,而米-17则较多,据说达到上百架。

  在外电报道中,中国第一批就进口了60架米-17,编号为917、927、937、967、987字头的五位数。导致这一交易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在1989年后拒绝出售更多的S70“黑鹰”直升机给中国,于是中国向俄罗斯订购了相比之下价格非常便宜的米-17。1991年首批24架米-17到货,1995年前又有35架交货,且为米-171改进型。中国进口的米-17部分装有六个外挂架,可携带炸弹、布雷器、火箭发射器等。另外这些米-17并没有俄罗斯自己使用的米-8TV上的12.7mm机枪、座舱装甲、发动机尾气红外抑制装置。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米-17较为优秀,我国现在还没有计划将这种直升机转为国产化。原因比较复杂,首先我国仿制“超黄蜂”的直-8项目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由于部分关键部件无法国产化,拖了二十年仍没有生产大批量实用的直-8型号。如果上米-17项目,等于宣判直-8的死刑,直接影响部分军工企业,只好靠国家输血保住这些企业。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俄罗斯的特殊情况,总体的看,进口米-17要比国产化便宜的多。>>详细

 
  

  SA341/342“小羚羊”轻型直升机由原法国宇航公司(现欧洲直升机公司法国分公司)和英国韦斯特兰直升机公司共同研制。为对付强大的苏联装甲集群的威胁,中国在70年代末开始寻求由外国进口先进反坦克直升机的可能。


  很快解放军选定了当时已不算最先进的“小羚羊”直升机。法国宇航公司当时以为遇上了大客户了,非常投入,并预计中国首批将订购24架“小羚羊”。不想解放军由于军费所限,只在80年代初订购了一批8架SA342L1型“小羚羊”,88年交付,让西方大跌眼镜。此后解放军再也没有增购过“小羚羊”。86年陆军航空兵组建后,“小羚羊”全部归入陆航部队。

  “小羚羊”研制计划最初由法国提出,用于取代“云雀”II直升机。1964年开始研制。采用“云雀”II传动系统,透博梅卡公司的“阿斯泰阻”III发动机,以及与德国伯科夫公司联合开发的旋翼。1967年法英两国开始共同研制。第一架原型机称为SA340,1967年4月7日首飞。第二架原型机称为SA341,1968年4月首飞,第一架预生产型在1971年8月6日首飞。

  “小羚羊”飞行性能非常优秀。1971年5月13日和14日,SA341-01号在伊斯特尔创造了三项E1C级世界记录:在3千米直线航段上飞行速度达310千米/小时;在15/25千米直线航段上飞行速度达312千米/小时;在100千米闭合航线上飞行速度达296千米/小时。因此很快大量各国军民客户订购了“小羚羊”直升机,用于从反坦克到交通监视的广泛领域。>>详细

 
  

  直-9轻型多用途直升机是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引进法国专利、研制生产的。用于人员运输、近海支援、海上救护、空中摄影、海上巡逻、鱼群观测、护林防火等,并可作为舰载机使用。军事用途包括侦察、近距火力支援、反坦克、搜索救护、反潜、侦察校炮及通讯。

  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三机部以技贸结合形式,引进法国SA365“海豚”型直升机的生产专有权合同。具体由哈飞负责,引进法国SA365N1“海豚”直升机专利,开始生产直-9,1982年完成了首架机的装配。同年2月6日,直-9 6013号机在首都机场进行试飞表演,解放军总部及各军兵种、各部委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前往观看。

  9月21日,两架直-9首次交付中国民航广州管理局投入使用。后经哈飞长期努力,发展出多个型别,包括基型直-9,最初的专利生产型,至1990年底与法国协议签订的50架已全部生产完毕,其中28架为基型直-9;另外还有20架为直-9A,直-9后继续生产型,相当于SA365N2;随后哈飞生产了两架直-9A-100,初步尝试了直-9生产的国产化。1993年9月,哈飞又与法方签约生产直-9过渡批22架,另外哈飞还生产了8架直-9民用型。

  1988年5月,直-9国产化总指挥部与有关部门签订了承包合同,其中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是总承包单位,用了3年多时间和其他90余家厂所协力攻关,于1992年1月16日成功完成了国产化直-9(国产化率达到71.9%)的首飞。此后直-9的生产全面转向国产型直-9,该型号定名直-9B。>>详细

 
  解放军于80年代中期创建陆军航空兵,陆航拥有了包括于1984年从美国进口的S-70“黑鹰”在内的各种直升机。中国于1984年7月与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签订购买24架S-70“黑鹰”直升机的合同,1984年11月首批4架“黑鹰”运抵中国天津。S-70是目前解放军序列中唯一为大众所熟知的美式装备,也是迄今为止解放军所拥有的高原性能最优秀的直升机。

  引进“黑鹰”之前,我军并无可在海拔3000米以上使用的直升机。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含氧量低于海平面的一半,任何发动机功率都会减少40%左右。即便是引进之后,解放军仍花了极大人力物力才完成了对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飞行航线、各种高度起飞重量和载重的理论研究,解决了启动功率等一系列理论难题,再进行了实地试飞论证。光是理论计算、试验,就用了三个月。试飞则从海拔1700米的机场开始,逐步向高原推进。到了标高3000米以上,发动机功率急剧下降导致飞机升力不够。又经过三个月,以温清澄为首的科研人员终于克服了技术困难,解决了升力问题。最终“黑鹰”飞越了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降落在阿里地区。温清澄的《直升机在高原的使用和维护》论文,令世界第一次认识了在青藏高原直升机飞行的种种特性与巨大困难。美国各方面也以此作为重要结果和经验,西科斯基公司更是获得了巨大的广告效应。

  为适应高原地区使用需要,中国的S-70与美国陆军标准的UH-60略有不同。中国的S-70采用了加大推力的T700-701A发动机,旋翼刹车进行改进,使用了SH-60的上部主减速壳体。用LTN3100VLF导航系统代替了美军标准的多普勒导航系统。机身选用了包括7075-T6铝合金在内的多种先进材料,机身上的射击窗、机枪座等都经过了优化设计,承力情况较为理想。>>详细



ChinaRen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