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让汉语走向世界 成为强势语言 |
应该把自己的语言推向世界,让更多国家的人学会汉语,了解中国。全国人大代表蔡达峰昨日建议说,把汉语推向世界可以减轻我国的负担,可大大降低一切国际交往中为接受其他语言所付出的代价。除了加大力度展开师资培训外,有必要充分鼓励和吸引海外人士参与这项工作。蔡达峰表示,在此过程中,政府还应设立专项经费,给予充分的长期投入,保证有吸引力的待遇,并力争加快实施海外教学点的建设。[全文][评论]
|
这种持续升温的“汉语热”确实给全球推广汉语教学带来了良机,但也带来了挑战。张教授对此表示:“面对‘汉语热’,我们在某些方面还准备不足。比如:对汉学和汉语的宣传力度略显不够、海内外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素质还有待提高、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和教学研究有待加深和拓展,以及汉语教材建设应进一步加强等。”…[全文][评论] |
一种语言能够引起热潮,除了该国国力、侨民分布,文化的魅力是难以量化而又绵绵不绝的动力。长期从事汉语教学的陆俭明教授,并不讳言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动机诱导——比如用法语造句肯定是“去巴黎、看凯旋门”,用汉语造句就必然是“去中国、看长城”。
“语言的学习会加强文化认同感。语言永远只是载体,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是汉语教学的目的。”陆教授说,“当然我们更注重自然地呈现真实,增进了解,消除误会,而不是所谓‘文化扩张’。”
在国外设立专门机构推广本国语言文化,已经成为国际通行做法。英国有文化委员会,法国有法语联盟,德国有歌德学院,西班牙有塞万提斯学院。法国总统希拉克不遗余力地推广法语,塞万提斯的院长是西班牙国王兼任。而中国刚刚推出的“孔子学院”,则意在借助圣人声望向世界推展汉语及其背后广博的文化内涵。[全文][评论] |
|
|
|
|
|
语言推广非人为能成 不如投资国内教育 |
没有一个人可以创造出语言来或将一种语言人为地变成一种世界性语言。世界语尽管已造出一个多世纪,并一直有人在非常认真地推广,但迄今为止它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同样,将某种语言塑造成世界性语言的努力,似乎也没有成功的先例。以法语为例,为了维护本国语言的纯洁性,为了推动法语成为(或保住)世界强势语言的地位,法国政府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法律,法国一些人也显示了某种倔强心态。人们对法国政府的这些努力津津乐道,但法国人与外国人做生意可能还是得说英语…[全文][评论] |
当然,语言之争,一定程度上是经济之争、国力之争。道理很简单,如果不是有求于人,急着要和对方交往,我们也用不着放下自己的话不说,委曲求全学别人说话;如果我们国家强大了,腰杆直了,说话响了,还用得着去请人家来学自己的语言吗?汉语受冷落,自己不重视,还请人家来学习,岂不是舍本逐末?窃以为,与其花钱请外国人学,还不如把钱给山区上不起学的孩子,让他们多读几年书,先让他们懂多一些汉语为好。[全文][评论] |
无可否认,在说其他语言的国家的某些群体中,已经出现了局部的“汉语热”。对于这种热情,我们应当非常珍惜,利用我们以中文、汉语为母语的优势,向这些人士提供帮助。但考虑到语言的自发性质,这样的帮助主要应当是民间性的、商业性的。
让民间通过商业化的渠道来帮助海外人士学习中文、汉语,将会被证明是最有效率的,也是可持续的。假如说其它语言的人士确实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或可以从与中国商人做生意中得到好处,那么他们是乐意支付学习汉语的费用的,就像中国人不计成本地让孩子学习英语一样,这给海外和本土的语言学校创造了大量商机。同样,假如海外确实存在教授中文、汉语的商机,商人肯定会看得到。只要允许这些商人到海外销售语言教学服务即可。[全文][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