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追忆70年前
□ 1937年,刷墙宰鹅防空袭
那一天上午10点,邻居陈洪之大哥带我到夫子庙去玩,不一会时间突然紧急警报连声突发:“嗡-嗡-嗡-”飞机一架一架飞过,我们吓死了。飞机飞得很低,我看到银灰色翅膀上明明是青天白日旗徽…[详细]
1937年10-11月深秋季节,最使人痛恨的是汉奸投毒。我们住处转龙车巷子南头住着一个张老头,这天他收担进屋时总觉得看到一个人影在附近晃来晃去。于是他熄了煤油灯,从门缝向外张望,发现有个人在井边转来转去,并从口袋里掏出两包东西向井里撒去…[详细]
我家的这个洞是母亲找了几个亲戚帮忙挖的,大概2米深,1.5米宽。一家四口就在这个洞里过了一个冬天、半个春天。白天不敢出来,晚上不敢点灯,过着“野人”一样的生活。地上垫的就是稻草,吃饭也不是按一日三餐了,有一顿没一顿地吃…[详细]
·日本第一位站出来揭露真相的记者
□ 不少日本人仍缺乏责任感
不少缺乏历史责任感的日本人,至今不愿正视侵华战争。他说,过去几年里,日本先后发生了几起日本右翼分子企图否定历史的诉讼案,诸如“李秀英名誉损害事件”、“百人斩事件”、“夏淑琴名誉侵害事件”等…[详细]
本多胜一又在详细调查取证的基础之上,先后写成了《中国之旅》、《在中国的日本军》等畅销书,最新的著作是上个月在日本国内出版的,书名叫《南京大屠杀与日本现在》,以引导日本人更深入地了解、反思南京大屠杀史实…[详细]
“如此大的压力之下,你想过放弃吗?”本多胜一微微一笑:“他们越这样我越要继续!”他表示,右翼分子都是些愚蠢的家伙。他们骂人是卖国贼,其实他们才是真正的卖国贼,他们损害日本形象,将日本孤立于整个亚洲之外,最终有可能因此毁灭日本…[详细]
·张纯如——她是我们最爱的朋友
□ 没有一天不在想着她
他们的父母都是江苏人,他们曾一起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们相伴在美国知名大学执教数十年……而现在,他们最全心全意投入的“事业”,是用实际行动,来走女儿未走完的路……”[详细]
张爸爸:其实原因很多。我觉得就像一个骆驼,她已经负担了很多很多……比如说写书时,她专心花了两年时间。又生了小孩,照顾小孩也有压力。成名以后,右派的没道理的批评,都加起来……一次在去肯塔基的路上采访老兵,先是病倒,然后精神崩溃…[详细]
张妈妈:现在孩子还是很少问到她。我们准备等他大了问起来,会告诉他,母亲是个美丽的、充满智慧的,为了真理正义奋斗的女性。他大了也会看到很多关于母亲的报道、看到别人对纯如的钦佩,我们也有足够的资料告诉他,母亲是一个很有勇气的人…[详细]
·列国远:一个人可以改变历史
□ 让更多人知道大屠杀
列国远的身份是加拿大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共同主席。近几年来,这个组织备受国际媒体关注,他们在加拿大出版了有关日军侵华史的教材,还筹资拍摄了电影《张纯如》以及推进加拿大国会通过谴责日本制造慰安妇案…[详细]
1996年,列国远无意中接触到了一本美国出版的“南京大屠杀历史图片册”,画册内400多张图片让她第一次直观了解到了残暴的南京大屠杀,日本军人灭绝人性的“杀人为乐”和对女性的侮辱,让她无法接受…[详细]
加拿大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成立于1997年,最开始协会主要在加拿大进行社区教育,举办一些图片展览、论坛会议等。但后来列国远等人想到,这种教育假如可以在学校教育植根,就可以深化、一直推广下去…[详细]
1997年我们参与记录历史
每天在大街小巷寻访老人
与二战结束后,犹太人马上就开始对遇难者资料进行调查不同,我们对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真正开始。正因如此,南京市于1984年、1997年做过的两次大规模的大屠杀幸存者寻访活动,才被史学界称为“抢救性”的调查工作。
寻访是对历史的感性回溯
在这之前,我们对大屠杀的印象多集中在文字和影视作品中,通过对幸存者的访问,接触到这些活生生的人,又通过他们个人的遭遇去感触当年的悲惨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大屠杀的民间记忆在我们这里完成了一次自然传承。”…[详细]
用影像再现历史
今年7月,古登塔格的最新作品《南京》在中国公映。这部纪录片在圣丹斯电影节上放映数日,场场爆满。它让观众看到了一段发生在中国的人类暴行…[详细]
贝茨博士之子参加纪念活动
尽管罗伯特-贝茨先生还在倒时差,但听闻记者来意之后,贝茨夫人马上叫醒了丈夫,一同愉快地接受了采访。“1937年,父亲是金陵大学历史学系的教授,后来成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发起者之一。”…[详细]
南京已建成19座“纪念碑”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孙宅巍研究员表示,从建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始,上世纪80年代至今南京已经建立19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纪念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