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GUIDE 

  编者按】 两年后,南水北调,30亿立方米长江水将从“天”而降。专家设想,引长江水回注地下漏斗,既可以节约修建调节水库的巨额资金,又可以治理我省的地下漏斗,减少地质灾害。消息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是大胆的科学设想,还是头脑发热的异想天开?长江水真的能让河北“解渴”吗?

 引长江水填补地下漏斗
 地下漏斗群
河北省两大地下漏斗世界罕见  
  缺水51.28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正以每年1米的速度下降、21个大小不等的地下漏斗、地下水超采面积4万平方公里、482条地裂 …[详细]
 这个漏斗群有着几百亿立方米的空间,其中可以用来调蓄水资源的空间有七八十亿立方米 …[详细]
引长江水,将“漏斗”变成“地下水库”  
  “地下水库投资预算大约在200亿元左右,要比地上水库节约100多个亿。同时,还可以对长期透支的地下水源起到涵养作用。”刘克岩说:“这样一来,完全有可能使‘地下漏斗群’化害为利。” …[详细]
 地下水库会不会污染地下水?
沿江城市用水过度依赖长江水
  一、沿江开发中大量的工业生产引起污染的隐患。
  二、长江整体水质在逐年下降,并不能完全适应我省长期生产发展的需要。
  三、突发事故的发生 …[详细]
急调1.9亿吨长江水入太湖
  已调引长江清水1.9亿吨注入太湖,通过引江济太,太湖水量得到了有效补给 …[详细]
日调江水10万吨 为北碚沙区解渴
  嘉陵江上24个取水口,其中9个露出水面无法取水,市水务集团每天调10万吨长江水,填嘉陵江供水缺口 …[详细]
武汉长江水下隧道东线贯通
  该隧道全长10800米,下穿珠江狮子洋,是我国第一第铁路水下隧道,也是速度目标值世界第一的水下隧道 …[详细]
地下调控引江水的确存在一定风险
   刘克岩介绍说,地下调控引江水的确存在一定风险,主要包括洪水的威胁、地下水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且,如此大规模的地下调蓄在国内外都是不多见的,理论研究欠缺,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更少。国内外以往的实例,规模、深度、延续时间都比较有限,因此反映问题的局限性很大,应用于大型调蓄有点盲目 …[详细]
必须在充分论证、实验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专家计划通过前期针对性的设计和有效的建设管理,将风险降低到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比如,应对洪水的威胁,每年的汛前必须对流域面上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等各种污染隐患进行排查;对引江水进行适时动态监测,建立健全南水北调引江水的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兴建地表截污导污工程,同时做好土壤监测,避免造成地下水污染等措施 …[详细]
 “30亿”能否“解渴”燕赵?
>
长江水到底贵不贵?
  地下调蓄模式的配套工程投资共计需投入200多亿元,较地表水库模式减少投资100多亿元,而且不涉及拆迁和移民问题,节省了大量土地和人员编制 …[详细]
水利专家:这种预言过于乐观
  “深层地下水都是经过上万年才形成的,短时间内根本补不上。即使南水北调中、东线工程实施,其调水量也仅与目前的地下水超采量相当 …[详细]
修建地下水库对当前地下漏斗有一定改善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地下水环境。”刘克岩说,在南水北调引江水到来之际,抓住机遇调整受水区的供水规划,使一些处于长期“透支状态”的地下水系统得以“休养生息” …[详细]
地下水库只是存蓄调用水资源的一种方式
  “也就是说,就是把调来的30亿立方米水全部用于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仍然是不够。并且,地下水库只是存蓄调用水资源的一种方式,没有生态水的补充,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缺水危机 …[详细]
“后三峡时代”凸显长江作用
  梁应辰在报告中指出,建设工程完成了,并不表示整个工作就结束了,“后三峡时代”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比如泥沙问题,”梁应辰说,三峡成库后,长江河道泥沙淤积问题不可盲目乐观,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不然不仅会影响航运,还会带来一系列问题…[详细]
 长江水环境2050年全面改观
  我国力争到2010年流域污水处理达到排放量的70%,到2020年长江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到2050年污染流域得到全面改观、生态系统得到全面恢复 …[详细]
案例
长江流域遭遇50年最严重秋旱

 2007年,长江流域遭遇了50年来最严重的秋旱。由于上游来水偏少,长江中游频现“肠梗阻”,10月以来,长江主干线已经发生40余起船舶搁浅事故。
 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在本月5日发出紧急通知,宣布长江中游因枯水形势严峻进入二级橙色预警状态 …[详细]

长江水位下跌 沙岛浮出水面

 在上游约400米的地方,一块差不多半个足球场大小的沙岛浮出江面,吸引了许多游人驻足观看。
 该沙岛正对着一个桥墩,没有在航道上,来往船只畅通无阻 …[详细]

长江水生生物物种资源处于全面衰退中

 长江作为生物基因的宝库,水生生物资源正呈现出急剧衰减的趋势,不少物种濒临灭绝。
 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白鱀豚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淡水鱼之王”白鲟已经难觅其踪迹;闻名遐迩的长江鲥鱼更是绝迹多年;“水中活化石”中华鲟数量也急剧下降,并有继续减少的趋势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