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顿“救美”的动力从哪儿来?
不是克林顿个人情操高尚,也并非奥巴马政府爱护子民
美国政界一名消息人士称,此次访朝规格丝毫不亚于首脑外交,双方事先已经过了充分的协调。由此分析人士认为,不管白宫是否承认“奥巴马口信”,事实上美国政府已经通过克林顿此行向朝方传递了要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信息…[详细]
对于为营救公民而出现的,美国政府的谢罪书和克林顿总统的道歉,并不意味着这些政客们有多么体恤公民生命,但是,他们背后却站着为无数真正体恤同胞生命的美国群众,民意使美国当权者们必须真心地营救出同胞并忍受屈辱…[详细]
看重个人,看重自由的传统,让一切理所当然
为了营救两名公民,美国政府连面子都可以不要,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41年前的普韦布洛号事件中,美国人曾经走得更远,他们向朝鲜人交出了一份谢罪书。在美国人看来,血脉和故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价值认同。在他们看来,美国是全世界的乐土,那里有真正的自由与富足。而美国人也以此而自豪。除了自由与民主,其他都不重要…[详细]
重视人民,就是重视每一个人
每个人都有相应的权利,无论“一小撮”还是“大多数”
我们的国家显然已经意识到了普通公民的重要性。从汶川地震开始,普通人的生命、利益正在被逐渐重视。由于我国的民主法制尚不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以及政府责任的缺失,逐渐出现了团体利益、部门利益,一个民意的代表部门就有可能蜕变成为由某些利益主体操纵的“机器”。个别地方政府官员就有可能为了追求政绩,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有意或无意地侵犯公民的私权。
我们所理解的民主,大概相当于“少数服从多数”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不能算错。但是,问题是这并非现代民主的真面目。例如不久前出台的《物权法》司法解释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如果多数人认可的“住改商”干扰了他人的合法权利,从而导致多数人暴政,那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钉子户”事件的出现,曾再度使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争论浮出水面。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长久以来公权力与私权利冲突的一个缩影。很多时候,尊重公共利益为先并没有错,可这得以个人知情、自愿并且个人利益已经得到最大限度保障的前提下…[详细]
用户:
隐藏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