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红色蜡像师:凝固伟人传神瞬间


新闻背景:


这是一家特殊的蜡像馆,数十位政治人物在这里留下传神瞬间。蜡像馆最新入驻的两尊伟人蜡像,分别是习仲勋和叶剑英,而今年,也正是他们100周年和116周年诞辰。


这家蜡像馆名叫中国伟人蜡像馆,馆主是60岁的章默雷。他在红色家庭长大,幼年曾进入中南海,近距离领略毛主席风采。数十年后,他因出品伟人蜡像,得邓小平及家人首肯,并获王光美握手致谢。因制作金家蜡像,邻邦朝鲜亦将他奉为上宾。


如同蜡像原型的那些伟人一样,伟人蜡像馆的发展,也充满传奇性。章默雷将其红色情怀注入其中,一度收获风光无数,然而面对市场浪潮,蜡像馆的发展并不顺利。章默雷希望,有一天,伟人蜡像馆能被更多公众接受和喜爱,让更多人欣赏到政治家们的经典神韵。


伟人的风采

  今年9月,章默雷驾车经过湖南一高速公路收费站,车刚过站,就被鸣笛追来的警车拦下了。

  “车里坐的是谁?”摇下车窗,章默雷看到一脸疑惑的警察。

  他后座是两位“贵宾”:习仲勋和叶剑英的蜡像。蜡像历经2个月时间完成,将送至广东梅州叶剑英纪念馆展出。为避免运输途中损坏,两尊蜡像都盖上了布,远远看去与真人并无差别。

  10月受访时,谈起这段逸事,章默雷开心的笑了,笑声中带着自豪。蜡像栩栩如生,正是对他艺术的最好肯定。

  9月18日,两位伟人蜡像在叶剑英纪念馆展出,还原了1980年叶剑英最后一次回到故乡,与时任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会面的场景。因形象逼真传神,一时间纪念馆观者如潮,赞叹声不绝于耳。参观者中还包含叶剑英的家人。

  “蜡像是一种感情的寄托,让人们能近距离地看到伟人,感受到他们的风采”,章默雷说,这是他为两位共和国元老送上的最好礼物。

  今年,分别是习仲勋100周年、叶剑英116周年诞辰。

  章默雷的身上,携带着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他出生在老干部家庭,幼年曾随父亲进入中南海见过毛泽东。红色印记在他办公室里随处可见,蜡像馆会客区里,摆放着老一代革命家的照片,展现着房间主人特殊的红色情怀。

  1994年,章默雷创办的中国伟人蜡像馆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现军事博物馆)内部开放,1999年起正式对外开放。此外,蜡像馆得到了文化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多家中央单位的支持。

  蜡像在革命博物馆内展出让章默雷很骄傲。他记得,小时候,父亲会带他去革命博物馆,介绍红军打江山的故事。童年时,他还曾跟随父亲去中南海怀仁堂参加活动,见到了毛泽东主席,“一听说主席来了,所有人都站起来鼓掌,我们小孩个子矮,只能探出头去看”,那场会面让年幼的他印象深刻,他记得,毛泽东步态从容,坐下后敞开外衣,气场强大,“当时觉得他真是伟人”。

  童年这段记忆让他铭记一生,最终,章默雷选定了“中国伟人”作为蜡像馆的名字。

章默雷有着特殊的“红色情怀”。

传神的瞬间

  相比一般的人物蜡像,伟人蜡像的制作要难得多。

  “不能有一点夸张,要抓住最准确的特征”,章默雷称,制作蜡像时的心态很关键,要能把握住伟人的传神瞬间。

  他无法容忍心目中的伟人被丑化。1992年,身为独立制片人的章默雷在伦敦谈工作,顺便去参观了杜莎夫人蜡像馆。馆内展出的邓小平蜡像,与其实际形象相距甚远,章愤然找到蜡像馆工作人员,要求见英方负责人。负责人来了,却傲慢地表示,杜莎夫人蜡像馆有两百年的历史,不可能出错。那名负责人说,章不是艺术家,所以无法理解蜡像里最真谛的东西。

  章默雷并不认同这一点。回国之后,他招兵买马,开始为中国伟人制蜡像。

  截至今年夏天,中国伟人蜡像馆已经推出25尊伟人蜡像作品,“老一代的革命家几乎都有了”。他也完成了最初的心愿:为小平同志创作一尊蜡像。

  “当时邓小平还在世”,章默雷回忆,邓办秘书前后来过四次,对方告诉他,这是办公室首次参与一件艺术作品的制作。

  蜡像造型初步确定为邓小平站在红旗检阅车旁,经过章默雷的艺术设计,总设计师的形象栩栩如生,气宇不凡。章默雷说,作品照片送到邓小平手里后,邓小平笑着点了点头,而卓琳同志则评价,“这个像最准确地记录了小平同志的风采”。2007年,蜡像在香港展出,很多人为了留张合影,不惜排队两个小时。

  因为制作蜡像,章默雷没少与伟人家属打交道。其中,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前来观看刘少奇蜡像的场景,让章默雷印象颇深。

  章默雷回忆,那是1997年,蜡像馆为王光美安排了专场。王光美先认真观看了其他伟人蜡像,最后走到“刘少奇同志”前,站了约二十分钟,一言不发。

  刘少奇蜡像的背景,是章默雷找专业舞美师设计的“岁寒三友”,有盛开的梅花,有洁白的人造雪。“刘少奇”嘴角挂着一丝微笑,站在台阶上,他的身旁有青松,背后是一条长长的小路,“寓意刘少奇同志一直在雪中忍受着寒冷,很坚强乐观”,章默雷介绍。

  他记得,离开时,王光美拉着他的手,连声说着“太谢谢了”,“真的很像少奇”。

邓小平蜡像在香港展出。来源:国际在线。

朝鲜的“国宾”

  除却为中国老一代革命家制作蜡像,章默雷还为朝鲜制作了3尊特殊的蜡像。

  “1994年,当时的朝鲜驻华大使朱昌骏经常念叨,如果朝鲜也有一尊金日成主席的蜡像就好了,人民很想念领袖”,章默雷回忆,他答应帮忙后,写了一封申请赠送蜡像的信件,托朱大使转交给金正日,“金正日说很高兴,感谢”。

  那是中国伟人蜡像馆首次为国外政要制作蜡像。

  “很紧张,必须一次成功,没有改的机会”,章默雷称,当时的蜡像技术远不及如今,中朝双方反复沟通,两个多月后,蜡像亮相,前来迎接的朝方人员嚎啕大哭。

  金日成蜡像由专列运回朝鲜。章默雷记得,专列进入朝鲜后每站必停,地方领导人都要上车来为蜡像献花圈和鞠躬。蜡像最后被安放在平壤妙香山国际友谊宫。

  “从那之后,我就成了他们的国宾”,章默雷称,此后他去朝鲜,经常由部长级的官员接待。

  2011年,章默雷又向朝鲜赠送了金正淑蜡像。

  今年7月9日,金正日蜡像送行仪式在北京万寿宾馆举行,伴随着《金正日将军之歌》,现场300多位朝鲜人感动流泪。

  章默雷回忆,蜡像制作过程中,朝方先后来了7个代表团,送来上百张照片,就细节方面提出过很多意见,最后,蜡像穿的衣服,由金正日生前“御用”服装师亲自制作,眼镜也是从朝鲜专门运来的。

  朝方对蜡像效果很满意。时任朝鲜驻华大使池在龙是第一位看到蜡像的朝鲜人,他在朝鲜国内曾担任国际部副部长,经常与金正日见面,对他相貌比较熟悉。

  “大使看见第一眼,站在那儿,差不多有一分钟,一句话都没说”,章默雷记得,池在龙很快就流泪了,“他说好像领袖就站在眼前。”接蜡像回国的代表团成员,更是表现出了对金正日的敬畏,章默雷回忆,在蜡像面前,代表们都一脸敬畏,多数时候,都与蜡像保持着约1.5米的距离。

  蜡像让章默雷成为了朝鲜的好朋友。他告诉记者,朝鲜政府决定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这是朝鲜艺术家的最高级别,我是第一个拿到称号的外国人”。

位于平壤妙香山国际友谊宫的金正淑蜡像。来源:中国伟人蜡像馆

馆主的梦想

  中国伟人蜡像馆开馆头几年,是章默雷最风光的日子。

  他记得,1999年,蜡像刚对外开放时,北京一家报纸率先发布了消息,很快,参观者络绎不绝。

  蜡像馆最初是免费参观,拍照收费。拍照价格从每张20元到30元,最后涨到50元,仍然挡不住人们的热情。但这种做法最后被博物馆叫停,“担心影响不好”。蜡像馆转而变成收取10元门票,“一天就能卖出1万多张票”,章默雷回忆,蜡像馆前期投资约400万,很快就收回了本。

  参观者中,不少人是专程赶来,他们总是虔诚地把家乡特产、水果放到蜡像脚边。礼物太多,蜡像馆不得不腾出一间十几平米的房间当仓库。

  最初的轰动之后,章默雷尝试着为蜡像馆探索新出路。他开始承接来自地方政府、纪念馆的商业订单,并适应蜡像制作趋势,选用方便保存的硅胶作为原材料。他开始拓展创作题材,2008年,蜡像馆一气儿制作了8位历任奥委会主席蜡像,并在鸟巢等地展出,2011年又制作新晋法网冠军李娜蜡像。每次新作品的推出,都会引发极大反响。

  然而,伟人蜡像馆的市场化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现在市场很乱,没有规矩”,章默雷称,蜡像行业没有收费标准,同行之间经常出现故意压价的恶性竞争,“同一件作品,我报价200万,传到同行耳里,他们马上就会跑过去,报价100万。最后出来的成品艺术质量肯定不一样”。

  好在章默雷对自己的技术很自信,“特别是做领导人蜡像,我们是最高水平,没有第二选择”。这个曾经被杜莎夫人蜡像馆工作人员嘲笑的前退伍军人有一股子傲气,“我们对老一代伟人的理解,是他们永远理解不了的”。

  下一步,他还打算走向国外,做展览,开设蜡像馆海外分店。10月16日,他已经向朝鲜驻华大使馆发去了申请。

  如今,面对来访者,章默雷更愿意谈他的未来规划,一家以他名字命名的新蜡像馆,不久前,他刚刚拿到了执照。与中国伟人蜡像馆的“红色基因”不同,新蜡像馆将以全市场化的方式去运营。

  事实上,2003年,因国家博物馆重建,中国伟人蜡像馆一直未复往日盛况,如今的多数时候,伟人蜡像只能静静站在博物馆仓库里,等待再次展出。

  章默雷希望,在不远的未来,伟人蜡像能受到更多观众欢迎,让更多人能品味伟人们的经典瞬间。

2008年,蜡像馆制作了8位历任奥委会主席蜡像,并在鸟巢等地展出。来源:中国伟人蜡像馆

往期回顾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