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从“屌丝”到将军,都是他们的策反对象

“屌丝”受到境外间谍高度青睐

在广东破获的这起窃取军事秘密案中,被策反的作案人是南方某沿海城市的普通务工者。而在以往的军事泄密案中,作案者不是高级军官,就是军工科研人员。这恰恰是境外间谍网络策反的特点。在境外情报机构眼里,那些被诱骗、被发展的国内网民不过是最廉价的、可以随用随弃的网上情报提供者而已,基数大,成本低,但却往往能收到“奇效”。

谈感情、找工作成最常见策反手段

如何让网民上钩,普通人的基本需求成了最好的手段。在广东这起窃密案中,QQ上认识的“女网友”对作案人李某热情体贴,事事关心,成了他的“知心人”,取得信任后又变身“飞哥”,抛出金钱诱惑,让他偷偷地向国家图书馆订购了大量只有境内专业人员才能订购的军事类书刊。让他走上了泄露国家秘密的道路。

而在2008年发生的一起类似案件中,一个刚丢掉了公司职员饭碗的34岁男子,正是在上网找工作时被一个信息员的自由职业所吸引,联络之后对方径直要求他画出所在城市郊区的解放军导弹部队和阵地,从网上直接发过来,很快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他满口应承下来,照做没过多久就被捕了。[详细]

军迷网络泄密事件高发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发布的一项调研报告显示:目前,网络泄密已占泄密事件总数的七成以上,而且正呈高发之势。美国情报部门认为,现在很多极有价值的情报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美国军方研究中国军情的权威文件——《中国军事与安全态势发展报告》中,有相当一部分信息取自中国军迷们发布的网络信息。有的军迷为了炫耀自己的军事“功底”,知无不言,有的军迷想通过“爆料”吸引人气,千方百计地搜索各种信息,甚至不辞辛苦进行现场勘查,拍摄一些“猛图”,无形中为海外情报机构提供了便利。[详细]

解放军少将也曾被策反

两岸关系紧张时期往往也是台湾间谍的活跃时期。而大陆对台湾间谍网络的重创恰恰源自台湾地区领导人自己的“泄密”。1995年至1996年“台海危机”爆发,大陆对台军演,李登辉公开说“大陆所发的是空包弹”。这一言论引起大陆安全部门高度警惕,由此揪出潜伏多年的解放军大校邵正宗和少将刘连昆。

2003年,陈水扁为求连任,在高雄“扁友会”成立大会上“精确”地指出大陆沿海地区的导弹部署数量。大陆安全部门迅速行动,将“军情局”上校李运溥建立的间谍网连根拔起,另一名解放军少将刘广智也因涉案其中被捕。[详细]

策反中国的“境内外势力”都有谁?

“美国、西藏、台湾”是绕不开的地名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以及中国台湾等一些境外间谍机构,针对大陆的网络间谍活动日趋活跃,采用的方式手段也日趋多样化,目的是套取大陆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企业的情报信息。1993年前后,大陆民航共发生劫机事件21起,成功10起,劫机目的地均为台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台湾搞的策反舆论宣传,给劫机犯造成‘只要到了那边,金钱美女要啥有啥’的印象。

而出于政治目的,境内外反华势力往往相互勾结,在中国互联网上大肆散播谣言,蛊惑人心,并窃取有价值的情报。2009年3月份,国家有关部门揭露了一起美国官方机构与“藏独”组织联合针对中国的网络行动计划——“哲瓦在线”,“哲瓦在线”的任务很明确:利用互联网对中国网民进行煽动蛊惑,渗透策反,制造谣言引发动乱并搜集中国情报。[详细]

“传谣点火”是他们的另一项“必修课”

“网络间谍”的职能不局限于窃取情报,制造谣言、蛊惑人心、煽动闹事也是它们的重要目的。曾有香港媒体报料说,美国情报机构每年都要花上数千万美元,资助一批中国人对中国网民进行思想渗透、策反,这些所谓的“网络汉奸”多是国内失意者,以及无固定工作人士;他们出没于各大中文论坛、门户网站,定期领取美国人支付的薪金。他们的活动也有规律可循:每每在中美、中日发生矛盾冲突时,互联网论坛上造谣挑拨国家关系的言论就会悄然冒出,唯恐天下不乱。[详细]

一旦出事便弃“马仔”于不顾

据知情人士透露,境外间谍组织多在互联网上寻找有军政背景的网民,一旦选定目标,就通过各种方式策反,将其发展成自己的间谍。有退伍军人仅仅因为在聊天室说得多就被境外情报部门盯上,这些掉入境外网谍陷阱的网民,自然逃脱不了法律制裁的命运。而此时,他们的“上峰”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间谍屡得逞缘于“戒防”意识淡薄

大学、院所“敞开泄密之门”

要杜绝网络泄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有保密内容的电脑和互联网物理隔绝,原则就是“上网不涉密,涉密不上网”,再加上“涉密电脑不得使用移动存储介质”。虽然绝大多数重要单位都制定了符合这类网络保密原则的严格规定和制度,但很多单位都普遍存在网络泄密的情况。尤其是大学和一些学术机构网络泄密比较严重。一些学者参与国家重大课题、重要科研项目,有的是政府高层决策部门经常咨询的专家,但他们的网络保密意识比较淡薄,不少人图工作方便,很多机密文件都存在随身携带、常常上网的电脑里,几乎等于向境外情报机关敞开泄密之门。

商业保密薄弱 间谍犯罪成本极低

而在商业领域,相关单位“戒防”意识更加淡薄。加之我国刑法对商业间谍案件的惩罚过轻(最高获刑7年),相较巨额收益,导致犯罪成本极低。近年已成泄密重灾区。

出国谈判中,核心人物所住的酒店被安装窃听器,手机号码被侦听,出行被跟踪,这都是外国对手惯用的手段。而我国安全部门和保密局的相关培训,参加的却基本都是中层干部,而泄密的恰恰主要是高层,因为只有他们才掌握最核心的秘密。

国家保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只有20%左右的企业,将商业秘密交由“知识产权部门”或“法律部门”这样的专门机构进行管理,约42%的企业由“财务”、“办公室”、“人事”等部门兼职管理,更有约37.6%的企业没有设立或明确管理商业秘密的部门。 [详细]

网民情绪更是“泄密利器”

网上被“钓鱼”,误中情报人员的圈套,也是造成网民泄密的重要原因。据一位曾从事过互联网情报搜集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主要从官方、半官方以及民间的网站、论坛、聊天室公开发布的信息中搜集情报。为了引诱军迷更加“开放”,他们故意称其不懂军队,在网友的愤然回应中,窃取具有更大价值的信息。

无论是通过互联网或者其他手段,可以想见,针对中国的窃密策反活动并不会一两起案件的曝光而停止,要作好防范,除了需要国家的重视和行动,也需要强化个人戒防意识,严堵泄密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