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央视到底有几种人

昨日“央视系统全员降薪30%,未被告知原因”的消息引发网络热议。虽然已有报道称,央视人事中心已在央视内部“辟谣”,但当记者向多位就职于央视的员工求证时,发现众说纷纭,有的称没听说,有的称听过传闻但没接到通知,遂以为是谣言。还有多位知情人士透露,报道所谓降薪指的应是“增收节支奖”的调整。究其各种不同的说法,还要从央视到底有几种人说起。

曾经不拘一格降人才:台聘挖掘出名嘴

对于中央电视台这种单位,用人编制是一个大问题。中央台第一批职工大部分是转业兵、高中生。1993年开始改革,《东方时空》这样的节目,他们中的许多人做不了,就得重新招人。当时的台长杨伟光采取了“台聘”的方式:“那时候我们真是不拘一格用人才,你只要有本事,我就给你提供一个平台,做得好就留下,做不好就离开。”

现在仍活跃在央视荧屏上的一大批名播音员、名主持人,比如白岩松、水均益;以及幕后的众多制片人、导演,都是在杨伟光时代“出道”的。若不是当年杨伟光“发明”了全新的用人制度,打破事业单位的“编制”壁垒,他们也许就不能迈进央视大门,或者得不到重用。

央视临时工的变迁

1992年,央视仅有三个频道,节目播出量为每日几十个小时,中编办确定央视的编制为2098个。1998年,央视的频道达到8个,节目播出量增加到100多个小时,编制被调整到2503个。2004年,央视发展到15个频道,节目播出量剧增到几百小时,编制却按兵不动。为了应付日益庞大的工作量,央视各部门不得不大量使用临时人员。来自央视统计数字表明,到2003年5月,央视人员总数为9426人,正式在编人员为2500人,临时人员6926人,临时人员是正式职工的2.8倍。

政策性和制度性缺陷所产生的编制不足就像一个瓶颈,使得临时用工制度成为纠缠央视多年的老大难问题。2003年4月,央视决定将各类临时人员统称为“编外人员”。由台长赵化勇亲自挂帅的编外人员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全力推进编外人员管理改革。同年,央视开始公司化管理,全员聘用制改革将正式职工改为聘用制,编外人员转为企业聘用。

不是所有的员工都叫“央视人”

从2003年全员聘用制改革至今,央视员工分为事业编制、台聘、企聘、项目制用工四个层级。事业编制解决户口,享有丰厚的福利待遇;台聘与之相似,但不解决北京户口;企聘员工仅有五险一金,工资相对更低;项目制用工的收入与绩效挂钩,没有固定福利,缺乏保障。“央视已经锁定不再增加事业编制的人数了。比如央视的新媒体部分,主要就是企聘。但企聘也并不简单,现在央视80%的人仍然是项目制用工,要转到企聘必须经过考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央视员工说。

央视薪酬的秘密

央视的改革,总得来说,还是在往前走的。央视本身的用人制度的确存在问题,这也是由于央视特殊的地位决定的,这也导致了其在员工薪酬待遇上有着特殊的现象。

最公开透明的是名嘴主持人

目前,央视发放给在编播音员主持人的岗位报酬,还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的工资体系执行,其工资的合法收入部分按照各人的职称等级发放,每人还享受每年1万元的化妆费。同时,对重点岗位有所贡献的人才还有额外的津贴奖励。比如“十大主持人评选”评出的十位优秀主持人,央视都给他们发放了特殊津贴。评选分甲乙两个等级,甲等津贴一月1.5万元,乙等一月1万元。赵忠祥透露,以前央视对老员工还有福利分房,不过现在都改为了住房公积金的形式。“其实台里也会报销养车的部分油费。此外,一些节目收视率跟业绩挂钩,主持人也会有一些补贴。”

近年来,随着对播音员主持人管理引进了市场化机制,还带来一个新名词:特殊岗位可试行谈判工资。台外的播音员主持人来央视工作,央视或根据节目的需要与其签定项目制合同,规定双方谈定的具体报酬。这便是我们上文所说的项目制用工。

特殊财务制度:薪酬福利,发票相抵

由于央视的特殊财务和人事制度,在员工薪酬方面有一个特殊的“报票”制度。据2011年报道,央视多年来实行报票制度,除基本工资之外,员工的报酬主要靠提供发票,从节目制作经费当中列支。据内部人士透露,央视员工通过报票取得的收入几乎占总收入60%以上。内部数据称,央视餐费、交通费、稿费(外请专家、评委的费用)、劳务费的报销达6亿多。

央视“报票”制度的来源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也就是当年杨伟光向社会招聘员工时。由于没有编制,台里将这些人得工资定成200多元,而且没有公费医疗、不能评职称。后来决定,就用他们创收的钱给他们发工资,把栏目的广告费给他们。然而在一个事业单位,高薪路线与规不合。给外聘人员的报酬于是走了迂回路线,不叫劳动报酬,而从节目制作经费中列支,以发票相抵。

不可否认,报票制度的迂回,确使央视突破了之前的体制束缚,促进了央视的发展。实行了这个制度之后,全国各地的人才都汇集到中央台,收入不低于台里的老职工。但是 “报票”毕竟是一个灰色地带。其直接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使现有工资制度基本崩溃,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二是带来收入的巨大差异,同时,埋下了腐败之机。由于制片人掌握经费分配,这一制度对于制片人是重大考验。已离职的一位央视新闻评论部人士坦承,这给制片人留下了寻租空间。

劳务派遣并没有根本改变薪酬体系

2003年,编外人员转为企业聘用后,国际电视总公司下属的北京中视汇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央视由此开始推行劳务派遣制度,即先由中视汇才依照一定的聘用程序,招录、聘用员工,再由公司派遣到央视工作。每个企聘人员都有两张银行卡,一张卡是工资,另一张卡是绩效劳务费,由企聘人员所在部门根据绩效考核发放。制片人、编辑、记者,每个人的工资一律透明、公开。

然而,劳务派遣制度运行之后,派遣到央视的员工工资水平依旧较低。普通员工分为六级,最低档的一级基本工资仅为2000元左右,外加绩效工资。是否发放高工资还涉及缴纳社保的问题,工资定得越高,则公司承担的社保金负担也越重。低工资之下,从节目制作经费中领取报酬的做法并没有改变。“派遣进来的人干着很重要的活,没有高工资留不住人才,但派遣工资定得又很低,只能用其他的方法来弥补。”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说。

终极猜想,央视为什么降薪

反腐风暴下的举措?

据央视员工介绍,他们的薪水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增收节支奖组成,其中增收节支奖与广告收入挂钩,占了工资的主要部分。今年,原央视财经频道总监、广告经济信息中心主任郭振玺被检方立案侦查后,央视广告收入受到影响,增收节支奖已经下降三成。

其实央视反贪腐“风暴”源头,是曾任央视副台长的公安部原副部长李东生。李东生被查半年后,央视财经频道原总监郭振玺、央视财经频道原副总监李勇、央视纪录频道刘文以及主播芮成钢等相继被司法机关带走调查。由此可见,此次央视全员降薪很有可能是因为涉及“经济问题”的压力。

也有可能是制度调性整

了解完央视员工的分类和薪酬体系后,回过头来看央视此次的员工收入调整,也很可能是一次从制度上的调整。2011年8月,央视针对“报票”制度,进行了调整,即压缩四费——餐费、交通费、稿费(外请专家、评委的费用)、劳务费的报销比例。按照新规定,四费不得超过节目制作经费的7%。这意味着,如果某节目一期制作经费为3万元,四费不得超过2100元。这变相影响了员工的大部分收入,当时受访的一名记者表示,她每月收入为八九千元,而8月份,只领到了2300元基本工资,其余本应凭发票领取的报酬因压缩报票而无法获取。

不管是什么愿因引起的调整,之所以受关注是在于央视本身的特殊地位。央视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提供公共服务的新闻事业,与开展市场化运营的新闻产业能够较清晰地区分,不再尴尬的处于市场和体制的夹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