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女”就是种文化创意
作者: 郭爱娣
对不少老百姓来说,文化创意产业还是一个新鲜而又陌生的词汇。到底什么是文化创意?文化创意产业与老百姓有什么关系?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些什么?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景如何?为此,本报邀请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一番解读。
■概念解读
“超女”就是文化创意
记者:您能不能举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告诉大家到底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
连玉明:文化创意产业不是文化产业,而是“文化+智力(创意)+科技”,由这三者深度结合形成的产业集群。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大家熟悉的“超女”,它是传统文化元素———音乐,经过人的智力开发———精心策划后,利用科技手段———手机短信互动平台成就了大众参与,这就构成了文化创意。但“超女”只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子项目,如果再成立“超女公司”,定期组织超女比赛,那就真正形成了产业。
再如“女子十二乐坊”,它打破了原有乐团的组成模式,经过智力开发(策划),由十二位使用不同乐器的演奏者组成,再利用科技手段———电子乐器来展现,就构成了文化创意的一个子项目,一时风靡海内外。
■背景分析
不能总是“人家吃米咱吃糠”
记者:北京为什么要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连玉明:我先给你举个例子。英国一个经纪公司用5500万美元购买了一个音乐家的未来版税收入,再把其版税收入证券化,发行证券。这样就出现了三赢的局面:音乐家、经纪公司、投资者都盈利。类似这样的创意经济在全世界每天创造着220亿美元的价值。
“人家吃肉,我们啃骨头;人家吃米,我们吃糠”———这是对制造业这一“汗水工业”的形象描述。单纯的制造业已不能满足北京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北京更需要的是“创造”,“技术+创意”才是最终的取胜之道。
■前景展望
北京的挑战先于机遇
记者:目前,全国还有哪些城市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景如何?
连玉明: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都在推动创意型产业的发展。我个人认为,对于北京来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而且挑战先于机遇。
北京具备先天优势,比如文化资源、人才资源等,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还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健全的公共设施,另一个是完善的制度环境。制度环境中包括政策环境,能不能提供一个更加自由的创新环境,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这里讲的政策不是简单的优惠政策,不是政府给企业什么,而是企业要什么,市场要什么,老百姓要什么。文化创意产业最终能不能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结果要看市场竞争。
■文化创意产业与百姓的关系
将得到更多就业机会
记者:文化创意作为一个产业,和我们老百姓有什么关系?
连玉明:这个问题可以反映出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区别。传统产业追求的只是产业经济价值的最大化,但文化创意产业既要追求产业经济价值的最大化,也要追求社会价值的最大化。社会价值如何实现最大化?它需要大众的认同和参与,要有更多的人来分享产业成果,这样才能给产业创造价值。当然,这离不开城市功能的优化、城市品位的提升和市民个人文化素养的提高。
文化创意产业还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机会又有所不同。传统的就业岗位对个体的要求各有侧重,但文化创意产业是没有边界的,只要你有智力,就有机会,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使个体的创造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将享受更多文化盛宴
记者:普通百姓如何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它将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连玉明:很简单,购买。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消费产业,它的需求就是老百姓的需求,它要完成老百姓对这个产业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认购的过程。
能不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是由老百姓的消费结构决定的。老百姓的消费需求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北京计划重点发展的全国文艺演出中心、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中心、动漫和互联网游戏研发制作中心及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等,就都与百姓的文化娱乐需求紧密相连。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市民将可以享受到丰富的文化盛宴和更加个性化的休闲娱乐服务。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郭爱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