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下午,重庆市第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在市人民大礼堂隆重召开,市长王鸿举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了2006年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将重点抓好十项工作。摘要如下:
一是调整经济结构走出新路子。加快培育工业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汽车工业要推出一批新车型,扩大零部件配套能力,加快汽车摩托车试验场、赛车场、模具中心等平台建设;装备工业抓好四联仪表基地、北碚机电仪工业园等大项目;资源加工业加快化医85万吨甲醇、建峰45万吨合成氨、明达玻璃及纯碱、“百亿川维”、“百亿西南铝”等项目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推进芯片生产、电子材料、信息家电等大项目建设;推动园区产业链条化、集群化,每个特色工业园区争取引进2-3个大项目。
二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快襄渝铁路二线、“二环八射”高速公路18个项目建设,建成县际公路400公里。启动建设兰渝铁路、南川至涪陵铁路、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寸滩集装箱作业区,加快嘉陵江草街航电枢纽、水运支持保障系统建设和船型标准化改造。加快朝天等5座大桥建设,开工悦来嘉陵江大桥。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迈出新步伐。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做大做强柑橘、生猪等龙头企业;高度重视中心二、三产业发展,全市城镇化水平提高1.5个百分点;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0万人,制定实施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政策;建设农村公路6000公里,实现400个行政村通公路;解决11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四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新抓手。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新增博士后工作站5个,实施引智项目300个;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分别达到17万人和16万人,高校招生达到12万人。
五是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有新政策。推进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黔江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加大市级财政资金安排的支持力度;在市工业结构调整资金、市科技“三项”经费中,安排一定资金主要用于发展工业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鼓励商业银行分别在六个区(市)增设分支机构;以六个区(市)为枢纽,形成与周边区县交通小循环;六个区(市)各增设2个市级重点扶持中心镇;赋予区域性中心城市地级管理权限,有的市级管理权限可委托其行使;指导六个区(市)做好发展规划,帮助招商引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加大对渝东南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坚持对口帮扶贫困区县,完善主城区对贫困区县的对口支援机制。
六是库区移民迁建和产业发展有新成效。完成三期库底清理和验收,满足在汛后蓄水至156米水位的需要。搬迁安置移民8万人,复建房屋235万平方米,调整搬迁工矿企业21户。完成新增农村移民出县市内安置2万人。认真落实移民工程稽察整改工作,加快三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设进度。
七是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新举措。严格实行新建住宅节能50%的设计标准。开展阶梯式水价和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试点。完成65个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和4户主城区重污染安全隐患企业搬迁整治,主城区空气质量满足Ⅱ级天数达到260天。推进城市“安静小区”创建工作。实施城市垃圾收运系统和排水三级管网改造。建设城市生态林1500亩。
八是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以建设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企业注册登记改革为重点,简化和规范行政许可程序。整合一批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着力解决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贷款难,力争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加强粮食、成品油等重要商品市场监管。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行为。
九是发展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外贸出口总额达到3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6亿美元,引进内资达到255亿元。引导企业出口从数量型创汇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
十是解决一批关系群众利益的新问题。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9万人。新增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区县由7个扩大到16个,每人年均补助标准提高到35元。加大医疗卫生秩序整顿。实施人口计划生育“惠民三百计划”。新建800个村级五保集中供养点、200个街道(镇)社区服务中心。
名词解释
百亿川维、百亿西南铝 指“十一五”期间推进的两大重点工业项目。“百亿川维”,即天然气制乙炔改扩建工程,主要装置为10万吨/年乙炔、30万吨/年醋酸乙烯、10万吨/年聚乙烯醇、80万吨/年甲醇(整合现有甲醇装置),项目建成后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百亿西南铝”,建设高精铝板带箔材、国防军工材料、冷连轧三大项目,形成70万吨铝加工材能力,实现销售收入100亿以上。
惠民三百计划 即奖励、扶助、扶持100万实行计划生育者;免费为100万育龄群众开展生殖健康检查;干预、治疗100万出生缺陷和不育不孕患者。
来源:华龙网 |